|

楼主 |
发表于 2009-9-26 17: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王
汤恩伯1898-1954
浙江武义县人,名克勤,字恩伯
学历:1919年浙江体专毕业;1920年闽浙军讲武堂毕业;1922年3月考入日本明治大学法科,主修政治经济学,1924年5月辍学;经陈仪保送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8步兵科学习,1926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履历:1928年汤恩伯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教官,继任学生总队大队长;1931年起,任第2师师长、第13军军长、第20军团军团长、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指挥,第31集团军总司令,多次重击日军1949年1月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1944年4月汤在豫中会战中所部溃败,受撤职留任处分,9月调任黔桂边区总司令;1946年5月任首都卫戍司令,6月任陆军副总司令,获“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0月由金门去台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等职。病逝后被追晋陆军上将。
功:
抗战时期汤恩伯率部在各大会战之中挟最精锐之劲旅与日军决战,几乎没有显著败迹,即使豫中撤退,主力仍保完整,而且能在登封痛击日军。在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汤恩伯都以该13军为手中王牌,以侧击手段狠揍日军,出师皆捷。第13军因此成为日军的死对头,决心予以歼灭。冈村宁茨认为,只要歼灭了第13军,中国军队将不战自溃。1939年12月冬季攻势中汤奉蒋介石手谕进击日军第3师团,大获全胜,成为冬季攻势中最辉煌的一段。1940年5月枣宜会战,第五战区主战场虽然全面失利,中央兵团完全崩溃,但是汤的第31集团军仍打的有声有色。1941年2月豫南会战与敌大战于舞阳,日军再度惨遭重击。华北日军对汤惊恨交集,以汤恩伯部为天字第一号大敌。
过:
抗日期间汤恩伯以自己利益为核心,以中央军自持,对友军不积极救援。台儿庄会战中汤持观望态度,是台儿庄战斗不利的罪魁祸首。
汤恩伯在因功晋升、统御大规模部队防守河南时,数十万成分复杂的军队单靠对河南省征收粮饷,无力顾全军纪,造成河南平民甚至倒戈帮助日本人占领河南。有人认为河南人以“水、旱、蝗、汤,河南四荒”形容河南当时之四大灾害,其中的“汤”就是汤恩伯。
1947年3月汤恩伯兼第1兵团司令官,素来反共的汤率部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5月孟良崮战役所部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整编第74师被全歼。1949年汤在上海负隅顽抗,同年5月守军覆灭,汤撤到台湾。
与蒋介石关系
1928年汤恩伯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教官,继任学生总队大队长,在校期间著《步兵中队教练之研究》,博得蒋介石赏识,开始得到提拔。汤不是黄埔军校出身,以杂牌军而成为蒋介石嫡系亲信的极少,而汤恩伯就是其中一个,但他深知黄埔系即蒋系,因此他以黄埔系统奠定自己的人事基础,大量任用黄埔生,他手下的许多重要将领都出身于黄埔军校。1940年,国民党设立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部,汤恩伯兼任总司令。这个期间汤开始疯狂扩军,建立自己的派系,总兵力号称四十万之众。于是,汤踌躇满志,自封为“中原王”,当时和陈诚,胡宗南并称黄埔系三大派系。由此引起蒋介石的猜忌,河南会战遭到惨败后,蒋介石就开始肢解他的派系,汤的嫡系起家部队十三军再也不让汤指挥。
1949年,蒋介石精心部署的上海战役失败后,逃台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议论纷纷。当时,汤恩伯的部队装备精良,然而只抵抗了十多天就全城崩溃。为了弄清失败原因,蒋介石指示陈诚在台北主持召开一次上海防卫战失败检讨会,主要内容就是批判抨击汤。会议后汤恩伯大发牢骚说:“国民党在大陆打了那么多败仗,死伤的人比上海防卫战要多得多。为什么一次检讨会也没有开,而独开上海防卫战的检讨会?”此番言论被蒋所记恨,汤从此在台湾被闲置冷遇。蒋介石得知汤恩伯死于日本后,反应冷淡,只说了一句:“死了也好。”
死因:
1954年6月,汤恩伯在日本治疗肠癌,因医疗事故失血过多,死在手术台上。事后有人分析,汤恩伯是抗日名将,杀过不少日本人。日本医生中可能有亲属死于侵华战场。记恨于汤,趁机报复。据目击者说:汤恩伯死前痛苦不堪,虽然上了麻药,似乎无效,他在手术台上痛得哀号不已,拼死挣扎,医生用力按住,直至力竭而亡。
轶事:
1950年3月,汤恩伯以招募日籍志愿军反攻大陆为由,决定去日本。汤恩伯上飞机后。机上验票人员要他出示赴日证件。汤恩伯声称是受政府委派到日本执行特殊任务,未办签证。机上工作人员要他下飞机,他坚决不下,并与工作人员发生激烈争吵。蒋介石判断汤恩伯想逃往日本,于是下令阻止。几名军警接到命令后,强行将汤恩伯拉下了飞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