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网游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9|回复: 9

白帝托孤“君可自取”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4 16: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我和诸葛亮 . ]: ~5 ~: j+ X* A# A) r7 E
小时候我特崇拜诸葛亮和关羽,随着年龄的成长,且看过三国演义后我对关羽就不再那么崇拜了,反之对诸葛亮和赵云有莫名的向往,常想大丈夫于该当如此。后来我知道了演义不是历史,是半真半假的东西。大学的时候我终于看了《三国志》。 原来诸葛亮真的不是神啊,赵云真的没那么无敌呢。说实话在我心中有莫名大打击。看着吧友们的相互辩论给了我不少的提示,那时我不懂,所以我很少插嘴。后来恶补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对诸葛亮的理解有了更高的层面。我更觉得如果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能有诸葛亮的能力,虽不是神,但是已经接近神了, 仿佛是看见三岁的孩子背唐诗三百首一样的神。在我心中“孔明真天下奇才也”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6: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写作背景
7 S% U; R7 R5 J% g/ ~, M/ z! F 没有什么深沉了背景,昨天晚上睡不着,拿着《三国志》读了一下,偶然读到白帝托孤。回忆吧友们的议论,思绪良久。 2 J/ q+ V* C4 _4 A/ D2 v1 p

8 g! s1 V3 h5 ]2 w, Z: {关于托孤
) K+ |3 i+ ?7 x2 A 托孤字面意思就是“拜托别人照顾孤儿” 自古以来,托孤的皇帝不少,其中就就有著名康熙皇帝。托孤有好也有弊端,所以皇帝在托孤之前必须仔细考量。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6: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题: # \( R0 {2 P( n
  6 V) P& x7 y5 b4 a, Q
作为托孤的皇帝来说,接位的皇帝一般比较幼小,对于政务不熟悉,托孤的最主要目的是给他找一个博士生导师。其实这个导师真的很难找到。这博士生导师必须具备一下几条件 : N3 I1 t4 k7 _3 x6 ~
【一】 最重要的当然是忠心。作为辅政大臣拥有万人之上的大权,甚至有大臣的生杀大权。如果辅政大臣谋反的话,那是最容易的事了。
" z/ v8 }4 v, @( O4 H0 X【二】 能力 可以说能力对于辅政大臣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光靠忠心是不够的。没能力怎么能做导师?那么辅政大臣必定是有过人能力的,不然一不能起到震慑群臣的作用,二不能更好的教导皇帝,三不能处理好国家大事。
' r, }  F, g5 K6 q' Y【三】帝王的信任 观众多的辅政大臣,几乎都是帝王近臣,皇帝的信任是成为辅政大臣的主观条件。
  c/ t1 t5 c. L& V3 M0 D以上条件缺一不可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6: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白帝托孤 ) r  @7 p) Y& \1 m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传》 1 y/ f5 v5 N' b2 ]4 R4 N2 J
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先主传》 * u+ r( R7 k; g9 F. k7 U6 d1 g2 E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先主传·陈寿评》 & m, Y1 c" M4 O- R2 j
从以上来看,大概就是章武三年,刘备病重,召成都的诸葛亮于白帝城托以后事,说了这句倍受争议的“君可自取”的话。 / o; E7 q; f/ E' p8 A% o7 R
( p" y$ G, D$ _9 y% w1 Z
这话的看法现目前我在贴吧发现的就两种。
; W/ A9 U! N+ G  U 【一】第一种也是最多的这种说法,那就是“取而代之”的说法。 ) u; B) q4 q: |
【二】第二种也就是“选取替代”的说法。
) s/ V1 |# \( X0 a4 \' }; N 【三】试探的语句 & @  X$ V. [$ i6 g& Q
不论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说法,都是臆测,我们都不是刘备所以无法真正知道他的意图。第三种说法我认为是荒缪的,首先我认为作为一个圣明的皇帝在选择自己的顾命大臣的时候没有经过仔细思量。且刘备的病不是急病,是老早的毛病了,一个要死的人对自己的后事是早有考量的。前面我说了作为辅政大臣必须要有上述三个条件且需要同时具备。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选择这样的人的同时还必须看他这个人的威望,所以说顾命大臣是最不好找的了。但是第三种说法实在是荒缪 显得刘备做事缺乏思量,且无驾驭之术,这是一种侮辱。且再说当时情景,如果刘备怀疑诸葛亮的忠心试探诸葛亮。诸葛亮真的比刘备傻?我看不见得。玩政治我看刘备未必是诸葛亮的对手。刘备也不会傻到“我就只是想听到他这样回答我”。明明知道答案还问什么?那万一诸葛亮没对上暗号呢? 杀了他托孤给谁?魏延?李严?赵云?还是吴壹?都是不可能的。这些人才能都不及诸葛亮,也未必见得比诸葛亮忠心,有必要求其次?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6: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问题就来了? 4 _/ K9 \  @. H' C- V- }( y
不管是第一种说法还是第二种说法,都是赋予了诸葛亮最高的权利---对于皇帝实行废立之事的合法化。这不是开玩笑的事。 - _4 v9 ]2 J) J9 g2 L
我思考良久不能得到其中的答案,无聊之时随便翻翻吧里的老贴 发现了意外的收获,在站在刘备的角度仔细思量了后,我的观点是:   |) `5 A! S: L0 u, A
“选取代替!”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6: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刘备毕生的目标是兴复汉室,作为一个人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为了某件事情奋斗了一辈子,即使是死也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帮自己达成。所以刘备是不可能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因为那就以为着刘备理想的失败。刘备不只是兴复汉室,而且是要兴复刘室汉室。
2 ^3 g' N5 o& |2 S3 S. i
9 b* Q' a1 U. a  ^3 j- d 其二,刘备曾经在立嗣的时候问过诸葛亮刘禅的资质。诸葛亮回答是聪明超过了希望。 虽然诸葛亮如此说,但是刘备还是有点不相信。所以刘备对自己的儿子不放心。在诏书里也是再三叮嘱。 / b4 ~. T% I: b( L. d. g) t

( X+ O2 y. b/ t$ I. F; {- K所以就我来看,刘备托孤的意图很明显,是要让自己的遗志能够得到继承。是不可能赋予诸葛亮篡位的合法借口,且他同时对自己的儿子不放心,所以给了诸葛亮行霍光之事的权利。这也是为了更好的达到自己的毕生目标。同时诸葛亮和先主有同样的志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6: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 % N( \$ f% g! y6 U# l
- X; x0 h' i5 I& I& V7 Y: c0 x
不管历史如何我们只是猜测,设身处地结合当事人的性格理想等方面是我们臆测的最好方式,请不要把你的性格和理想掺合在其中。 我的结论如陈寿一样“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选取贤明的君主替代昏庸的君主行霍光伊尹之事与“举国托孤”并未冲突,也和刘备的毕生志向不冲突。
9 i9 n( S8 y3 s2 w& ^2 J# s9 r+ c; Z8 H  _0 X% f* T2 ^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判断,也许有主观的意愿在里面。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6: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很简单,易中天误会了陈寿,说陈寿的“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是支持了取而代之的意思。这个不可能,第一,自古没有哪个帝王公开宣布,自己手下的大臣的可以废立皇帝的,伊尹等都不是。第二,君臣禅让,“古今之盛轨”的应该是尧舜,这个几乎是公认的,陈寿不会不知道。所以这个取就该是选取皇帝的意思。
发表于 2009-5-15 10: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这么一说的。
发表于 2009-6-26 15: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GMT+8, 2025-9-27 07:25 , Processed in 0.0599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