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7 07: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壁鏖战 时间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据江陵。那么赤壁之战发生在几月呢? , A+ L" s8 T" i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
, v9 K& F4 o% g& g4 l" S 《后汉书》记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 d) Z% \ {- E3 L 这样看来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发生的赤壁之战。
. g7 \+ }$ S k1 c7 }3 k3 I; n 但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记载的却是十月(注十二)。 ( a5 |' x& t% w. ^1 ]# o
另有《三国演义》所说的十一月: ; M& ^2 }4 S Q" Y" p) X: X% c R
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风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教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 1 }. x. W# }" m2 F* a, ^2 R
其实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首先,如果按十月说,则赤壁之战其实可以说是场遭遇战,因为曹操十月才占据江陵,而同月战役结束;其次,按十一月说,则看似不早不晚,但遗憾的是,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小说所写,可信度自然无法与正史相比;而根据最俱权威的《三国志》,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爆发的赤壁之战,只不过这种观点有点与其它记载矛盾。 ! v7 }2 L6 K2 P. h0 ?/ \- E
《三国志·蒋济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明年使于谯”,可见合肥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经结束,那么如果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这个时间内曹操还能从荆州跑到合肥,实在太紧张了,时间上根本解释不通。 5 I4 ?, b% E1 y) G0 F; N2 N
但是,《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有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十五丙申小寒,三十辛亥大寒。闰十二月壬子朔,十五丙寅立春。”
* r4 ^2 e9 u3 {8 r4 B' m 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是闰十二月的,这样一来,一切紧张的时间就顺理成章了。 8 O" V" D$ Y/ t1 |2 m9 O' q
至于十月一说,则与《三国志》其他记载颇矛盾。 * t7 ~2 o+ {) t6 H# ^* e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 {" u F/ E9 y9 l# g) I
说明曹操在占据江陵后是有相当一段时间来稳定局势的。 # M) @+ M2 e0 c4 v+ a0 P+ l
而《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 Z0 h# e7 |7 D w& V “盛寒”应解做隆冬,而十月很难被称为隆冬,而十二月“三十辛亥大寒”。
, q6 l5 j7 M: n: Y 另外,十月之说并非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明确表示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而是模糊记载,是有回旋余地的,估计也是两部书的作者对于这个时间存疑,但没有下定论。
* I; I; J0 d+ u, T7 ~ 综上所述,十二月应为最俱权威,最为合理的解释。 1 s* n* t$ i5 |6 C2 I
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整个月份是:从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公元209年1月23日。赤壁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3 t4 C& Z/ Y* w7 {% ?" B% Y- J t$ b
相关疑问 9 l2 e7 Y& ~/ c3 p; c/ b: l6 [. l
1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 : U' P' Y5 T# L* A7 x: y
首先,最俱权威的《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 u3 V: n- U- O# L/ j 而《三国志·吴书》的诸大将传记也都提到“拒曹公于乌林”的字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乌林。 % V* K& [# [5 j
而周瑜所在的赤壁又具体在哪个位置呢?它与乌林的关系如何?
, f+ C; f# e5 R: _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 0 I" q$ b, x( Q5 B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 . l+ a! [+ M5 Y! v+ I
《荆州记》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 u! [6 n9 D0 f% ~4 v8 I% s% b* k+ R
《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情况是这样的:“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于,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8 A1 V) j- I9 g8 B, l4 l0 n “东南风急”与“中江举帆”,说明冲乌林来的船来自乌林东南,这与“上破魏武兵”比较吻合。还有《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这里的“西破”与周瑜传的“逆”是一个解释。
0 @. t/ m I% _: l7 n$ R 如果《江表传》所记载是事实,那么蒲圻赤壁做为赤壁之战的地点确实是最符合历史记载。
* z7 `7 ?+ O8 _ 至于其他的“赤壁”从地或记载上都有难以解释的地方,由于争论太大,此处不做过多讨论。
& g7 G2 K4 |) Q: O9 `4 I- u- d& d 2张憙救合肥是在赤壁战前还是战后? 1 g1 R: s! _+ o; A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 3 @; A1 z) D- z! Z. N
根据《曹操传》是孙权先攻合肥再发生的赤壁之战。
$ j/ s8 ]0 c$ ? 《三国志·孙权传》则记载:“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1 ~7 a' p e' e- J7 Q
根据孙权传是成了赤壁战后孙权才攻的合肥。
- s: Q& k1 U" ^; P2 y- u 是不是陈寿记错了?后人对此有很多猜测,《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 r7 Q# H) Q8 {: D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三国志》的本纪是曹操,看《三国志》的人要想看时间,一定先看本纪,其他的传记一律向它看齐。本着这个原则,曹操本纪在时间上是绝对严格的,否则整部书的时间顺序就会很乱,《三国志》能被称作良史自然也具备这个条件。 - s( ~( y4 j: J
也就是,孙权在赤壁战前攻合肥是肯定的,虽然《孙权传》是在赤壁战后才说“权自率众围合肥”,但它的时间观念与曹操本纪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更何况后面还有一句“攻城逾月不能下”,说明其战斗持续的时间还不短,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发生在赤壁战前,只是着重描写赤壁之战才放在后面来说。 / w0 U- S" n! E/ C
只是这样理解还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张憙被派遣在《曹操传》和《孙权传》的记述又产生了矛盾。 / _8 _: ]* a. A' F
按《曹操传》则张憙是在赤壁战前被派,按《孙权传》是在之后。
+ T9 o/ P! ]) O" R6 i4 _8 o 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本纪》为尊来理解,那么陈寿关于这段记载就是失败的,因为孙权传的存在完全成了误导。
# p7 ~2 M2 x2 [( G: u' ] 可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 m# q/ D. m4 h" h v
根据《三国志·蒋济传》:“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 _7 X; c* [3 C1 ] 记载说:“遇疾疫……颇复疾疫”,则很可能是在瘟疫大规模爆发之后才派的张喜。 6 K& h& A8 a+ P4 y+ Z4 c* u
而且,曹操在赤壁战前拥兵二十多万,而合肥这么紧要的地方竟然只派区区“单将千骑”来救,实在难以解释,除非是在赤壁败后曹操骑兵战马损失惨重,只有先派千骑支援。 1 u5 S, m' e' ~. a3 g% a
综上所述,孙权攻合肥确实是在赤壁战前,张喜被派遣救援则是在赤壁战后。这样理解则既可以说通《曹操本纪》,又能兼顾《孙权传》。 # b; S( n l' X! z4 Y/ ^
而且没有解释不通的地方:
. s! W2 k5 x' e 首先,孙权攻合肥应该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很近的时间,甚至是同时,否则曹操不会在赤壁败后才派救兵。
5 n, E( O$ d! ]& G5 E 其次,曹操进军途经巴丘,败回时同样经过巴丘,与记载相符。
' n5 }( w: {& P8 q 另外,这就能解释《江表传》记载的那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剩余的吴军部队的动向。
7 u1 Y, m) M& | 当然,如果您理解是陈寿老先生故意为自己的著作设下的一个谜团,或者是传抄过程中的误传,那也无不可。
* J% v( E% ~7 m. {3 b5 `; A: R* W$ p! Z7 @ (注一)《三国志·贾诩传》: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 ]* S" s3 h, D" i( S
(注二)《三国志·荀彧传》: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
) \$ ^ t6 n/ w- ` (注三)《三国志·曹纯传》: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从还谯。
) {' A; k+ f3 O7 ]% K) Z (注四)《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 n$ `$ c% T- M
(注五)《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 X* _. f4 q c- L, Z (注六)《三国志·周瑜传》: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 A( ]! K7 Q: V8 B/ x, _ (注七)《三国志·周瑜传》: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 n5 |: ^1 u9 W$ s
(注八)《江表传》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4 t+ R+ B6 s0 w& C) n
(注九)《三国志·刘表传》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 }3 I2 b# T8 A (注十)《三国志·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 H; v( ?) v5 H; b/ f% ]
(注十一)《三国志·吕蒙传》: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
2 H. W0 y, m, D! R; }/ H (注十二)《后汉书·献帝纪》: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资治通鉴》: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