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7 07: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形势 赤壁之战曹操的部署
3 T+ e9 {0 X- u4 M; v" S- | 曹操从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拥众数十万。他一面命文聘为大将,“使典北兵”,镇守江夏边境。一面亲率大军继续南下乌林,准备登陆赤壁。
) I7 h9 P( C& Q' I. W; y. r' P7 {/ x 那么曹操是不是将绝对主力安排在了乌林一线呢?答案是肯定的。 2 y0 ]$ _' K3 M$ h. {2 H$ e1 {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8 B8 g5 \% I( N1 O& H8 S1 z
《三国志·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7 F, i5 `1 M% ?" `) Q' b0 Y 《三国志·乐进传》记载: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 % F- r1 o* K# u* j u" O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2 z- ? S7 |; u 《三国志·满宠传》记载: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 I6 d4 l, r8 O5 A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昭、冯楷七军。
Y; w, d) L- K" q 可见曹操的大将几乎到齐,是不是这些大将没有到达乌林,留在荆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 M6 {# `& J. ~9 A X# e
所谓“留屯”,说明不是乌林之战前的部署,而是之后。
( C5 v# H* e# ]: b P 要知道《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赤壁之战乃是曹军的污点,自然不会多写,也就没有他们的具体事迹了,比如曹军外姓第一将于禁,他的本传连“从平荆州”的字样都没有,如果不是《赵俨传》提到他,我们也就没有他到达荆州的证据了。 ) L l$ I) M7 e: ?. X' [
又比如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 2 r: h6 _4 t: D( w, o% @( b
可见,曹操的主力部队是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 \: K: t0 S) c6 G3 |+ W! C+ H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误 ' F4 W c2 U1 ?- x c- R& J
其实这个问题周瑜已经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分析的五点应该说正是曹操的致命伤。
* R% L8 t: B1 y# e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 t& @1 q6 g: }; z+ p( F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 x! i/ ^! d3 P: w# a# d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 J2 u& k: t$ ^9 y# T/ J b- c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锁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 9 x- ~8 H3 ?) U$ r* E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3 J& d1 K" ?3 _! S( j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2 X) _9 ]; l! ~. {7 T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 Z( v p* }3 H6 g7 c, P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8 L" P% ~! z* `3 S+ D 《江表传》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瘟疫成了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
) B- g, w$ W/ z, n9 M (5)新收刘表之众,尚未归心。 + \5 }1 e9 E% w
曹操行军路线1.进攻路线:
5 M; a# o& k3 y) S& Z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 Y0 h# l- G" e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 w# ~* S& b5 N! [ L
《三国志·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7 E2 |% d' N/ b- }& ^' `) o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6 ~( ^' s! c* m- G, ]* v4 f
可见,曹操是从许昌全线出击,基本是以压制性的态势进击荆州,也正是这个态势吓跑了刘备,唬降了刘琮。 * Z/ m5 I. p/ w _3 q9 L- P
而曹操的进攻路线基本如下:
\* _! l/ h: ]/ ~ 许—新野(樊)—襄阳(另派文聘防御江夏)—当阳—江陵—巴丘—赤壁。
: G8 U7 V, |- q$ F& n3 D 2.败退路线: . V# W: v6 I' e8 S% O+ K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6 ? O' P2 } |8 X- K3 m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n- }; ]8 O# _2 T0 o! c
如果两个记载吻合,那么“华容道”和“云梦大泽”应该是一个地方。三国时的华容道是在江汉平原上潜江以南,监利以北的地方。而云梦大泽应该理解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泽地和零星湖泊。 : h( h: J& J& q7 M, p$ \# `0 E
但在《三国志·郭嘉传》中有:“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
6 P+ Y2 ?9 f* I/ R4 B: j 那么是不是《资治通鉴》和《英雄记》的记载根本就是错误? & [$ W, d8 Z5 l$ u2 U' Q
我是这样看的,曹操从乌林途经华容,虽然中间路难行甚至迷路,但最终他们到达巴丘,并退到江陵。 - u9 R L% r1 X& i+ e/ F4 Z4 j }
《通典》记载:“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败之处。”《括地志》记载:“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 + X- [2 l2 e4 i) J
值得注意的是,巴丘有两处:一个是今天的岳阳,另一个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烧船的巴丘应该是岳阳巴丘;《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的那个“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的巴丘应为江西崇仁。 6 m/ l+ n, ]6 c/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许—新野(樊)—襄阳—当阳(长阪追击战)—江陵—巴丘—赤壁(败)—华容道(云梦大泽)—巴丘(烧船)—南郡—谯。 - a. w" g. [5 l) J4 ]
孙刘联军行动路线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j7 U# c8 A, f, F 这个记载已经很详细了:
1 f) _" P) `. }- w3 c 新野——襄阳——当阳(败)——汉津——夏口(汇合周瑜)——赤壁(胜)——华容道——南郡。
, T* u6 g7 J: t. c7 ]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 ]+ d9 p+ P8 q: c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8 x% b! \, ?# U0 ~2 K$ W- x( @( l3 o
也比较明了: ; g" P+ S0 N. c3 H
柴桑——夏口——赤壁——乌林——江陵。 l% @7 E |/ E$ L0 R
两军的汇合应该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