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网游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6|回复: 3

"网游是否荒废年轻人时间,应该限制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3 15: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互联网普及化,娱乐电子化,使得网络游戏蓬勃发展。网络游戏玩的人多了,问题也就逐个开始出现了,其中不乏指责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带来危害的。网络成瘾,游戏是次要的,是外因,孩子的内心才是主要的,是内因。
    “同学们为了缓解压力,解除疲劳,在课余饭后选择玩游戏,这本身没有什么错,但问题是部分同学出现了“欲罢不能”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象呢?”中国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负责人高兰副教授向同学分析了部分学生沉溺网游甚至出现网游成瘾现象的原因。她认为,网游设计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好玩、新鲜、刺激。某网络游戏开发商和设计人员曾说过“不能让人上瘾的游戏就不是好游戏”。
    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游戏开发商就要追逐最大的经济效益,目标自然是让更多的人一旦玩上便欲罢不能,这就满足了青少年强烈地好奇求新的心理。再加上大学生学习生活艰苦枯燥,部分同学独立性差、自控能力低、手机使用方便等因素特点,如果长期寻求玩手机游戏或计算机游戏,就会让这部分同学“欲罢不能”,极易“中招”。
    目前,我国网络游戏用户已达3.38亿人,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率为68.4%。从2000年到2008年这9年中,网络成瘾治疗中心接收的青少年中仅因玩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成瘾的就占到全部患者人数的39%。
    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每天玩网络游戏超过4个小时,就容易使这些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一个神经通路。如果用大量的时间反复刺激这条通路,就会让青少年形成网瘾。
    因此,有专家建议,网络游戏运营商应该从技术手段对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进行控制。同时,我国的游戏分级制度势在必行。很多游戏都有相似之处,如果不实行游戏分级,家长就不知道哪一类游戏是对青少年有危害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分级,家长就会有警觉能力,就会拒绝让孩子玩此类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5: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有研究称玩游戏可以延缓老年人的脑部衰老,而许多现实中的例子也证明了玩一些小游戏确实对老年人有帮助。而最近德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玩游戏可以让人的脑部更发达。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很多时候觉得玩游戏很耽误时间,其实玩游戏并不一定一无是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研究所的调查研究称,日本任天堂人气游戏《超级玛丽》可以促使人类大脑的某些部位更为发达。这一研究成果今后可能对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脑部某些部位萎缩等精神症状有帮助。
    这个研究所让cheng ren在两个月内每天玩30分钟的《超级玛丽》游戏,把这些人脑容量的变化与没有玩游戏的人作比较。发现玩过游戏的人的脑部右侧海马、右前额皮层以及小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有增大现象。这一结论证明了电视游戏与脑的容积增加有直接的关系。
    另外,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研究所表示,今后将继续研究游戏对身心健康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关于游戏对人影响的研究很多,而大部分的研究都表明适度游戏对人的身心不但没有坏处,还有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好处。虽然,目前{已过滤}上对于游戏的看法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戏的普及,人们的想法也会随之改变。当然,这些有益的情况是发生在适度合理的游戏范畴之内,并不是鼓励大家沉迷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5: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玩家观点“不赞同学习本身不是轻松愉快的事”"

    我有个大学同学,学机械设计的,但很喜欢计算机,到了大三基本就不上课了,天天泡在计算机室敲键盘,不是玩游戏,而是学习软件开发。后来给软件公司打工。大学肄业之后去深圳跟着一个大老板合伙搞个软件公司闯事业去了。
    我觉得只要你能在现实里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下去,并且能不断地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你就不会考虑那些游戏带给你的精神满足。然而大多数人都有着一定的限制,比如家庭教育的管制或者缺失,学校教育的束缚或者偏激等等。你不会从每天的学习或工作生活当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那就只好去游戏里找了。
    我那个同学为啥可以?因为到了大学没人管他了,我估计他干这个,他父母也不知道或者不管他,他又有勇气不去要那个证。所以他能远离游戏,乐此不疲的搞软件。很多年轻人到了三十岁之后就慢慢远离游戏了,为啥?其实和我上面说的也差不多,因为你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了,能从中获得满足了。现实给自己的回报要比游戏多得多。 解纯粹的游戏性。
    所以为什么学生容易沉迷于游戏,是因为他们被父母的期望和学校的考试学习压迫的太厉害了,又或者自己没有追求,每天干的事不是自己喜欢的。不管是读书还是工作,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能让家人满意,让旁人认可。那只好去游戏里找存在感了。
    从根子上来说,还是我们的{已过滤}和家庭教育不正常。。。。。
    现在已经三四十岁的我们,尤其是70后,可以想想自己小时候父母是怎么教育自己的。还好那时候的娱乐产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那时候的学业不如现在那么沉重,那时候的考试竞争不像现在这么激烈,那时候可以和小伙伴们出去玩各种游戏。我们这些成年人应该庆幸当时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单纯的,没有那么多的诱惑的年代里。所以我们能够好好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但我们看看现在的孩子呢?
    我说的或许有些严重或者偏激,但现实中的确有一些年轻人太过于沉迷于游戏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家庭。其中的原因会有很多种,但我个人认为根源还是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畸形”,特别是家庭教育。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老一代人的方式上,不理解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精神需求,也不以身作则的引导孩子们的成长,觉得只要把孩子扔给学校让老师管着就足够了。
    为何中国会出现网瘾治疗,为何中国会出现电子游戏禁令,把在国外能挣钱的游戏产业看作是电子毒品??我不得不认为,这是中国{已过滤}在快速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任何一种新鲜事物,对于那些还抱着老旧思想的人们都是洪水猛兽,他们突然发现用他们的方式无法控制他们的孩子了。于是,那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进网瘾治疗机构遭受电击和毒打,限制人身自由。实际上,错误的根源在于父母,而不是游戏。
    不过我相信随着80后90后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的这一代人成为父母,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必然和老一辈人是不同的,他们的孩子未必会成为游戏的囚徒。
    我不赞同“学习本身不是轻松愉快的事”。学习不是指现在学校里的那种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学习。当你身处职场,为了自己的事业发展或者更好的工作,去培训去上课。或者你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深入的了解它甚至掌控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就好比60年代的魔兽,没有攻略,没有插件,那时为了完成任务,为了打通副本,很多玩家都去找资料,和别人合作交流,这才是学习。请问,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很枯燥,很无聊嘛?是不是当我们完成了一个史诗任务的时候,会感到精神愉快??是不是当我们费劲周折的拿到一个史诗物品的时候,得意洋洋的看着周边羡慕的目光??
    同样的,为什么在学校里我们得不到这种愉悦?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中得不到这种成就感?要么是我们对它不感兴趣,要么它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或者我们努力过了,却被别人(包括父母)指责我们做的不够好,被别人嘲笑是个卢瑟。
    中国的游戏产业发展到今天,中国人对待游戏的态度已经改变了很多。越来越多的人将游戏当作一种娱乐而不是精神鸦片。这得益于从游戏中成长起来的8090后们开始成为这个{已过滤}的主流人群,他们对游戏带有很深的感情,而不是上一辈人对游戏的仇恨或者恐惧。
    我常常会看到一些过来人发帖子来回顾学生时代是怎么沉迷于游戏而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这种经历也是好的,它起码能让那些人在后来的事业发展中避免犯下更大的错误。有些人错过了学校里的学习,则会更加珍惜{已过滤}上和工作中的学习机会。
    所以我觉得我们不需要对沉迷游戏的那些学生们抱有悲悯之情,因为这个{已过滤}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单一化,模式化的环境,人们变得越来越宽容和追求个性化多元化。他们对游戏是沉迷也好,是喜爱也好,都是他们的选择,不管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内容作者-知乎 KEER GE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5: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玩家观点"一个不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已过滤},即使没网游也有会下个替罪羊
    在我记忆中,最早中标的是流行音乐。我们那时候上小学还没有英语课呢,连买随身听复读机的理由都没有。
    如果录音机里放点流行音乐,家长绝对认为孩子是要学坏了,必须没收磁带在那个时代家长认为音乐会让孩子腐化,堕落,不学习。
    那时候对流行音乐还有个形容词叫“靡靡之音”后来音乐那阵过去了,开始流行小说和漫画。
    漫画更不用说了,租来的漫画被家长撕掉最后饿早饭给书店赔钱那不是一次两次啊。至于不让看的理由么,太简单了,“闲书,不学无术”
    印象中再后就比较凶恶咯……
    台球。当时那形势严峻到谁如果打台球,家里当面警告不许和这孩子玩。谁打台球那板上钉钉不是好人。见台球厅都躲着走,生怕和他们扯上什么关系。
    再后来更凶恶啊,录像厅!当时没有光碟,还全是录像带呢。我相当长时间都以为里面放的都是淫秽{已过滤}的东西。也是躲得远远的……后来有一天路过发现不对,里面有武打的声音。隔缝瞄了一眼,成龙在打架(后来证实貌似是A计划)再后来,是街机厅。(你注意这时候我小学没毕业呢)我看到接机可以这样玩的时候,我觉得不错,这个好玩,然后就上手玩了。但是每天的早饭钱就那么点,也不可能天天不吃。所以当时安排得很好,隔天打一次。一直没让家长发现,因为其他啥都不耽误。但是家长突袭游戏厅男女混合双打的事情那是经常发生啊。但是后来我妈知道了,让人意外的事发生了,她基本不拦我!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我学习好,且玩游戏不影响学习。
    再后来,就是网吧了。
    你见过没见过网吧自发有孩子在不许抽烟的?你见过没见过网吧到晚上7点有其他上岁数的玩家喊你赶紧回家,老板跟着喊的?我告诉你我碰到的是这样一群人,十几年后我依然记得那些人长什么样,算起来他们很多孩子都大学毕业了。我很想念他们。当时我们那几乎所有网吧我和我表弟都去过。三教九流,各种情况都见过。还帮技术网管做过网,后来从这上面学了技术,给我们那民事法庭组了个网,还赚了点外快……
    咱就分析下这两点吧。人的惰性源于避重就轻,说白了就是个投产比的取舍。你想想看,我不辞劳苦读书12年,就为考个大学。大学考上了,一下失去人生目标了,之前我又那么苦逼,我现在怎么办?当然避重就轻,玩一下如何。这一玩当然就收不住了。你想啊,大学本来是学习的地方,出去就工作了啊。
    大学没学习,那工作必定困难。这时怎么办呢?
    方法有三:
    第一,让家长找个地方,混着去
    理由是“大家都是这样”能落个“听话”的美名,为{已过滤}主义添砖加瓦。大不了偶尔抱怨一下,一周内自愈。
    第二,考研
    你可别笑,因为“不想上班”而考研在我周围可是占五成以上的!这可是个名利双收的买卖,能多上两到三年学,不用上班而且还落个高学历!
    第三,为自己找个借口混过去。
    怪老师家长不指路?这不行。他们对你只能有“恩”怎么能怪人家不给你指路呢?高中之前不指得好好的吗?怪{已过滤}?以前可以,说{已过滤}就业形势紧张云云。
    但这些年不行了,因为这有个说法,叫“传播负能量”
    这一看不行啊,怪人太得罪人了,我得找个比他们都弱的……唉!有了!我就说是游戏惹的祸!大学没学习光玩游戏了!游戏害人虫啊!
    这样好,皆大欢喜,谁都不得罪,黑锅扣在了一个“死物”身上。“决策权不在我,所以我不用负责”等等,好像哪里不对。
    游戏,这个“死物”似曾相识!对是的,它的名字曾经叫流行音乐,曾经叫小说漫画,曾经叫台球厅,曾经叫录像厅,曾经叫街机厅,曾经叫网吧。
    现在,它叫网游。
    每当有无能的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力力不足,主流价值观念的胡萝卜和{已过滤}道德的大棒就会双管齐下,对一个个的“死物”口诛笔伐。
    更有甚者还出了陶宏开,杨叫兽这样先开网戒所后给网游代言的垃圾。
    总结:在一个“别人替自己决策,自己不用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杯具会无止境重演。大学永远会是这样,吃喝玩乐是永恒的主流。没有救赎,没有希望。反正过了游戏,还有下一个替罪羊。内容作者-胡摆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GMT+8, 2025-8-4 01:40 , Processed in 0.0554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