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1 12: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假情报
14载核查无果 美承认伊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组图)美国中央情报局负责在伊拉克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的首席武器核查官查尔斯·迪尔费尔对外界宣布,武器核查小组已付出最大的努力,但是没有找到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2003年1月27日
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向安理会提交第一份核查报告。报告认为实地核查工作总体上得到了伊方“相当不错的”合作,承认伊方提供了“相当多的”有关过去4年研发导弹和生物武器的新材料和新信息。
2003年2月14日
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第二份核查报告,报告指出核查人员通过对300多处可疑地点实施突然核查后得出结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伊方对核查进行了事先准备”。
2003年3月7日
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第三份报告。报告称伊在销毁违禁武器方面采取了一些实质性措施,“致命武器正在被销毁,核查工作正在继续进行并可能产生一些结果。”另外,三个月突袭式核查也未发现伊恢复其核武器计划的证据或迹象。
2003年夏天
美国政府成立“伊拉克调查小组”,该小组由1000多名武器专家、翻译和其他方面专家组成,第一任负责人由前联合国核查官、美国人戴维·凯担任。凯曾在2003年10 伊拉克战争(图3)
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份中期报告,称他所带领的小组在伊拉克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4年1月,凯突然辞职并称在伊拉克问题上“我们几乎都错了”。此后,迪尔费尔接替凯带领调查小组。
2004年10月6日
迪尔费尔带领的“伊拉克调查小组”公布了有关伊拉克武器问题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定,伊拉克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就没有再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由于联合国10多年的制裁,萨达姆政权在制造武器方面的能力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反而受到了极大削弱。至此,为期18个多月的武器搜查工作画上了句号。 迪尔费尔通过中情局官方网站公布了92页的附录,以补充说明2004年秋天公布的长达1000页的武器搜查最终报告并得出最终结论。附录指出:“经过18个多月的努力,我们已经尽力调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审问有关囚犯……从目前看来,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调查已经动用一切可能手段。” 据悉,为了在伊拉克搜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政府最多时动用了1000多人,包括翻译、武器专家和其他专家。这个武器搜查小组已于4月份早些时候正式解散。不过,美国官员表示,有一个小型工作组将在驻伊联军的领导下继续工作,以处理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的事宜。 “弧线球”是棒球比赛中投球手掷出运动轨迹呈弧线的球,用于欺骗击球手。美国总统布什指派的独立调查小组近日公布伊拉克战争情报调查报告称,美国在伊战前的情报失误主要是受“弧线球”欺骗所致。这里的“弧线球”是一名伊拉克线人的代号。 按照调查报告的说法,这个“弧线球”声称伊拉克研发化学武器,并拥有大量移动生化实验室。但伊战结束后的调查发现,声称自己参与伊拉克违禁武器计划期间,这名线人其实根本就不在伊拉克境内。 伊战情报惟一来源 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弧线球”是一名伊拉克化学工程师。联合国核查人员1998年撤离伊拉克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情报机构急需获得有关伊拉克武器发展的新情报,“弧线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了线人。报告指出,美国2002年10月公布《国家情报评估》认定伊拉克拥有生物武器,“几乎完全只基于”来自“弧线球”的情报。 报告指出,美国情报部门几乎完全依靠“弧线球”提供的线报,并且未对线人提供情报进行细致核实,这是中央情报局及其他情报部门错误判断伊拉克违禁武器情况的“主要原因”。 美国情报机构成员很早就对“弧线球”产生怀疑。部分中情局官员指出,当“弧线球”申请移民欧洲时,他的记忆力突然大幅“增强”;当移民申请得到批准后,他似乎又患上了失忆症。 2000年5月,一名指派到中情局工作的国防部官员获准与“弧线球”见面,显然是为了调查这名线人是否真的经历过所谓的化学武器事故。调查报告说,这次调查的结果是“不确定”。但这名官员表示,“弧线球”在见面过程中表现出“不适”,“可能是一名酗酒者”。他还对线人一口流利的英语感到吃惊,因为德国情报部门说线人不会英语。中情局2001年从德国情报部门得知,线人“失控”,不知去向。 虽然存在诸多疑点,但这名线人的一派胡言最终还是成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依据”,其中蹊跷耐人寻味。美国《纽约时报》昨天评论说,这份最新的调查报告在伊拉克战前情报是否受到{已过滤}扭曲和决策者如何利用情报作为发动战争的理由等问题上,语焉不详。随着伊拉克战争临近,问题不断出现。鲍威尔在联合国做陈述报告前,中情局要求与“弧线球”直接接触。中情局下属某部门负责人要求德国情报官员安排与线人共进午餐。 根据调查报告,德国情报官员反对说:“你不会想见他,因为他是疯子。”德国情报官员说,“弧线球”患有精神病,与他谈话只会“浪费时间”,他可能是个“骗子”。 中情局多名成员表示,他们当时向上级报告“弧线球”可能不可靠,但没有得到相应重视。一名中情局成员透露,后任中情局副局长的约翰·麦克劳克林当时听说线人可能是骗子后只是说:“哦,天!我希望那不是真的。” 一名中情局官员说,鲍威尔在联合国陈述报告的前一晚,他与后任中情局局长的乔治·特尼特通电话,警告依靠单一情报源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调查报告说:“特尼特只以‘是,是的’以及自己身体疲劳作为回答。” 英国伊战前已掌握伊拉克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卡利特在转到英国军情六处任职之前,曾于2001至2004年间担任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周二,他告知伊拉克战争调查委员会称,英国方面早就掌握伊拉克废除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 报道指出,2003年3月7日,斯卡利特在一份情报当中透露“伊拉克没有能够发射到以色列的导弹,而且也无一能携带细菌或生物武器。因怕被发现,(伊方){已过滤}(萨达姆)侯赛因已经下令废除相关导弹,不过伊方认为他们能很快重组这些武器”。数日之后的一份报告显示,英国情报机构已经接收到伊方化学武器“已被废除、消解且很难重新组装”的消息。然而,就在这些报告出炉后的数日内,英国加入了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战争。 斯卡利特就这些消息表示,2003年3月对“伊拉克已废除生化武器”的评估与萨达姆。侯赛因可获得武器或分解这些武器的结论并不互相抵触。斯卡利特辩解说,自己的报告并未说明伊拉克的那些武器是不存在的,只是说这些武器可能很难被找到。 当被问及这些报告是否代表着“颠覆性的时刻”时,斯卡利特说,“它们不是”。 而就在8日当天,曾在伊拉克英军中服役的英保守党议员亚当。霍洛维同样在自己的报告中指出,英国政府所谓“伊拉克具备45分钟内向英国发射化学武器的能力”这一重要情报的次级来源竟是一名伊拉克出租车司机,而这名出租车司机在偷听乘客闲聊后,得来一个错误信息。英国军情六处已表示该情报无效,但出于种种原因,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在伊拉克武器威胁情报档案中,就将“45分钟”这一谬误当作伊拉克武器威胁档案的核心内容向外公布,并随后加入了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战争。 伊拉克战争打响7年来,英国国内反战情绪一直未中断过,曾引发大规模抗议游行。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有179名驻伊英军士兵丧生。伊拉克战争调查委员会小组预计明年晚些时候将做出一份全面评估这场战争的报告。不过,此次对伊战的调查只是为了“接受教训”,而非惩治任何与伊战相关的人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