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网游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OS-发动机

伊拉克战争 转自百度百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2: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资料
伊拉克战争的“直接教训”
  2003年4月底,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发表了一份题为《伊拉克战争的“直接教训”》(The “Instant Lessons” of the Iraq War)的研究报告。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美国研究机构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最新最完整的报告。报告系统描述了交战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和作战过程,从战略、战术、军事理论、科技运用等方面对美伊战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2: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军事原则和新战术相互作用
  一、 能力、适应力和战争计划的弹性。   二、 同步性、同时性、速度、联合和联合武器。   三、 情况获知、情报监视和侦察。   四、 太空战的冲击。   五、 全面联合优势。   六、 正在推进的空间化。   七、 训练、战备和人的因素的价值。   八、 技术的价值。   九、 持续性的重要性。   十、 空中加油。   十一、 后勤和力量投送(后勤和力量规划)。   十二、 海运和空运。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2: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英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具体教训
  一、影响战争与联军部队总体进程的经验  伊拉克战争态势图
教训:   (1) 陆空力量互为补充。   (2) 精度和焦点。   (3) 网络中心战。   (4) 不对称战争。   (5) 误伤和伤亡问题。   (6) 战后回顾兵力计划和增兵。   (7) 维和与重建。   二、空中力量、导弹和地面防空力量的经验教训:   (1) 制空权。   (2) 真正全天候空中精确打击能力。   (3) 效果中心战:限制平民伤亡及附带损伤的同时根本改变了空中力量的效力。   (4) 是否限制平民伤亡和平民设施的破坏----不对称战争的一个双重标准。   (5) 集束弹药问题。   (6) 轰炸机和大载弹量的优点。   (7) 隐形。   (8) EC-8联合星飞机(JSTARS)的作用。   (9) 对敌防空系统的压制。   (10) 城市近距离空中支持是一个现实。   (11) A-10攻击机的实力和弱点。   (12) 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实力和弱点。   (13) 美国海军陆战队鹞式战斗机。   (14) 巡航导弹。   (15) 远征空中力量的价值和联军战备、配合默契性和维新性的问题。   (16) 爱国者导弹的作用依然引起争议 敌我识别(IFF)问题暴露。   三、主要影响地面部队的教训:   (1) 主战坦克、重火力和装甲部队的价值。   (2) “精确炮击”是“精确空中力量”的天然伙伴。   四、特种部队成为联合作战中重要角色的教训。   (1) 城市陆战不必在传统条件下进行。   (2) 使守卫者调遣到城市外。   (3) 研究和再研究本地气候条件和作战条件。   (4) 联合力量规划、配合能力和联合作战能力问题。   五、影响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教训:   (1) 航空母舰。   (2) 巡航导弹船只。   (3) 海军是“后两栖”和“后近岸”力量。   六、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对称战争和情报相关的教训:   (1) 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关键的运输系统需要更好的评价、定性、定位。   (2) 迅速可靠地确定化学、生物武器的设计和恰当的防护设备。   (3) 在多国搜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4) 伊拉克不对称战术和与恐怖组织的联系。   七、{已过滤}、外交、心理战的教训:   (1) 心理战的有限成功。   (2) 公共外交的战略失败。   (3) 布什政府存在的问题。   八、其他教训:   (1) 妇女在战争中的地位。   (2) 军事医疗设施和性能。   (3) 安全成为一个更严峻的话题。   (4) 世界应以和平为主。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2: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高层的争论
  一、战争计划的争论。   二、{已过滤}因素引起“战争计划”的争论。   三、关于不了解“战争计划”详细过程和特质的争论。   四、“战争新样式”的争论。   五、“鲍威尔学说”与“拉姆斯菲尔德学说”的争论。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2: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假情报
  14载核查无果 美承认伊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组图)美国中央情报局负责在伊拉克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的首席武器核查官查尔斯·迪尔费尔对外界宣布,武器核查小组已付出最大的努力,但是没有找到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2003年1月27日
  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向安理会提交第一份核查报告。报告认为实地核查工作总体上得到了伊方“相当不错的”合作,承认伊方提供了“相当多的”有关过去4年研发导弹和生物武器的新材料和新信息。
2003年2月14日
  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第二份核查报告,报告指出核查人员通过对300多处可疑地点实施突然核查后得出结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伊方对核查进行了事先准备”。
2003年3月7日
  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第三份报告。报告称伊在销毁违禁武器方面采取了一些实质性措施,“致命武器正在被销毁,核查工作正在继续进行并可能产生一些结果。”另外,三个月突袭式核查也未发现伊恢复其核武器计划的证据或迹象。
2003年夏天
  美国政府成立“伊拉克调查小组”,该小组由1000多名武器专家、翻译和其他方面专家组成,第一任负责人由前联合国核查官、美国人戴维·凯担任。凯曾在2003年10  伊拉克战争(图3)
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份中期报告,称他所带领的小组在伊拉克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4年1月,凯突然辞职并称在伊拉克问题上“我们几乎都错了”。此后,迪尔费尔接替凯带领调查小组。
2004年10月6日
  迪尔费尔带领的“伊拉克调查小组”公布了有关伊拉克武器问题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定,伊拉克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就没有再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由于联合国10多年的制裁,萨达姆政权在制造武器方面的能力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反而受到了极大削弱。至此,为期18个多月的武器搜查工作画上了句号。 迪尔费尔通过中情局官方网站公布了92页的附录,以补充说明2004年秋天公布的长达1000页的武器搜查最终报告并得出最终结论。附录指出:“经过18个多月的努力,我们已经尽力调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审问有关囚犯……从目前看来,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调查已经动用一切可能手段。”   据悉,为了在伊拉克搜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政府最多时动用了1000多人,包括翻译、武器专家和其他专家。这个武器搜查小组已于4月份早些时候正式解散。不过,美国官员表示,有一个小型工作组将在驻伊联军的领导下继续工作,以处理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的事宜。   “弧线球”是棒球比赛中投球手掷出运动轨迹呈弧线的球,用于欺骗击球手。美国总统布什指派的独立调查小组近日公布伊拉克战争情报调查报告称,美国在伊战前的情报失误主要是受“弧线球”欺骗所致。这里的“弧线球”是一名伊拉克线人的代号。 按照调查报告的说法,这个“弧线球”声称伊拉克研发化学武器,并拥有大量移动生化实验室。但伊战结束后的调查发现,声称自己参与伊拉克违禁武器计划期间,这名线人其实根本就不在伊拉克境内。 伊战情报惟一来源 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弧线球”是一名伊拉克化学工程师。联合国核查人员1998年撤离伊拉克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情报机构急需获得有关伊拉克武器发展的新情报,“弧线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了线人。报告指出,美国2002年10月公布《国家情报评估》认定伊拉克拥有生物武器,“几乎完全只基于”来自“弧线球”的情报。 报告指出,美国情报部门几乎完全依靠“弧线球”提供的线报,并且未对线人提供情报进行细致核实,这是中央情报局及其他情报部门错误判断伊拉克违禁武器情况的“主要原因”。 美国情报机构成员很早就对“弧线球”产生怀疑。部分中情局官员指出,当“弧线球”申请移民欧洲时,他的记忆力突然大幅“增强”;当移民申请得到批准后,他似乎又患上了失忆症。 2000年5月,一名指派到中情局工作的国防部官员获准与“弧线球”见面,显然是为了调查这名线人是否真的经历过所谓的化学武器事故。调查报告说,这次调查的结果是“不确定”。但这名官员表示,“弧线球”在见面过程中表现出“不适”,“可能是一名酗酒者”。他还对线人一口流利的英语感到吃惊,因为德国情报部门说线人不会英语。中情局2001年从德国情报部门得知,线人“失控”,不知去向。 虽然存在诸多疑点,但这名线人的一派胡言最终还是成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依据”,其中蹊跷耐人寻味。美国《纽约时报》昨天评论说,这份最新的调查报告在伊拉克战前情报是否受到{已过滤}扭曲和决策者如何利用情报作为发动战争的理由等问题上,语焉不详。随着伊拉克战争临近,问题不断出现。鲍威尔在联合国做陈述报告前,中情局要求与“弧线球”直接接触。中情局下属某部门负责人要求德国情报官员安排与线人共进午餐。 根据调查报告,德国情报官员反对说:“你不会想见他,因为他是疯子。”德国情报官员说,“弧线球”患有精神病,与他谈话只会“浪费时间”,他可能是个“骗子”。 中情局多名成员表示,他们当时向上级报告“弧线球”可能不可靠,但没有得到相应重视。一名中情局成员透露,后任中情局副局长的约翰·麦克劳克林当时听说线人可能是骗子后只是说:“哦,天!我希望那不是真的。” 一名中情局官员说,鲍威尔在联合国陈述报告的前一晚,他与后任中情局局长的乔治·特尼特通电话,警告依靠单一情报源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调查报告说:“特尼特只以‘是,是的’以及自己身体疲劳作为回答。”   英国伊战前已掌握伊拉克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卡利特在转到英国军情六处任职之前,曾于2001至2004年间担任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周二,他告知伊拉克战争调查委员会称,英国方面早就掌握伊拉克废除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 报道指出,2003年3月7日,斯卡利特在一份情报当中透露“伊拉克没有能够发射到以色列的导弹,而且也无一能携带细菌或生物武器。因怕被发现,(伊方){已过滤}(萨达姆)侯赛因已经下令废除相关导弹,不过伊方认为他们能很快重组这些武器”。数日之后的一份报告显示,英国情报机构已经接收到伊方化学武器“已被废除、消解且很难重新组装”的消息。然而,就在这些报告出炉后的数日内,英国加入了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战争。   斯卡利特就这些消息表示,2003年3月对“伊拉克已废除生化武器”的评估与萨达姆。侯赛因可获得武器或分解这些武器的结论并不互相抵触。斯卡利特辩解说,自己的报告并未说明伊拉克的那些武器是不存在的,只是说这些武器可能很难被找到。   当被问及这些报告是否代表着“颠覆性的时刻”时,斯卡利特说,“它们不是”。   而就在8日当天,曾在伊拉克英军中服役的英保守党议员亚当。霍洛维同样在自己的报告中指出,英国政府所谓“伊拉克具备45分钟内向英国发射化学武器的能力”这一重要情报的次级来源竟是一名伊拉克出租车司机,而这名出租车司机在偷听乘客闲聊后,得来一个错误信息。英国军情六处已表示该情报无效,但出于种种原因,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在伊拉克武器威胁情报档案中,就将“45分钟”这一谬误当作伊拉克武器威胁档案的核心内容向外公布,并随后加入了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战争。   伊拉克战争打响7年来,英国国内反战情绪一直未中断过,曾引发大规模抗议游行。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有179名驻伊英军士兵丧生。伊拉克战争调查委员会小组预计明年晚些时候将做出一份全面评估这场战争的报告。不过,此次对伊战的调查只是为了“接受教训”,而非惩治任何与伊战相关的人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2: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奥巴马宣布从伊拉克撤军
月底终战伊拉克
  2010年8月3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表示,本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届时,自奥巴马上任以来,9万名美国士兵将被带回故土。尽管这对民主党的中期选举不会有利,因为阿富汗战争已经愈加血腥而充满争议,但这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里程碑。奥巴马的演讲很不错,他成功地让退伍军人感觉到自己在这场“哑巴”战争中服役的价值。而且他还说中了一点,那就是美军在接下来的一年将面临更多伤亡,因为过渡部队要等到2011年底方能撤出。  奥巴马宣布从伊拉克撤军的消息
美国究竟从这场干预战争中得到了什么?但凡有一点所得,那也是对入侵伊拉克这一决定的持续积怨,以至于无法冷静对此问题作出辩论。我们曾是入侵伊拉克的坚定支持者,但并非因为我们认为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与“9/11”有一丁点关系,而是因为我们害怕他从海湾战争之后被禁锢的牢笼里冲出,再度对该地区造成危害。但我们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论断是错误的,我们对这场战争付出的生命代价的估量更是错上加错。倘若当时能够预见到伊拉克会就此崩溃,陷入血腥与混乱,我们不会支持这场战争。   说到头来,伊拉克今天的境遇究竟如何?《纽约时报》有一篇令人沮丧的故事,讲述了美国及其盟友甚至连最基本也最关键的供电都无法让巴格达实现,而他们占据这座城市已有十年。   在{已过滤}方面,情况更为复杂。伊拉克尚未出现广泛担忧的另一个独裁者,截至目前,该国各股{已过滤}势力无不按教派分立而四分五裂。上一次大规模和平选举出现在去年春天,尽管参与者甚众,但并未产生明确的多数派,从那时起,僵持和拉锯就成为家常便饭。选举也表明,并不像遥远的专家们说的那样,阿拉伯人并无困难理解民主的含义,他们自身也期盼着拥有民主。随后陷入的{已过滤}僵局就说明了他们为什么不理解:现任执政者对权力有急切的占有欲,他们不管那些投票箱前的人们究竟想表达哪些意愿。   在这个特殊时刻,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美国能否以在伊拉克现存的军事、{已过滤}和经济力量,让该政府愿意倾听选民声音?一个可能的结果是,伊拉克通过和平选举的方式实现了政府的和平转变。这不仅对伊拉克具有象征意义,也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胜利。问题在于,一旦美国从伊拉克撤军,那么对该国形成影响的力量也随之减弱。此外,伊拉克现在应是一个主权国家了,美国究竟以何权力干涉该国内政?   据猜测,奥巴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在不冒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将驻伊美军顺利撤出。他还有阿富汗要去关心,当然更包括寻求连任事宜。在小布什的“自由议程”中东计划造成一系列悲惨恶果之后,审慎行事确实比蛮干更好些:趁着情况还算过得去,能溜且溜。但是现在距离建立一个负责任的伊拉克政府何其接近,此时,在成功几乎唾手可得时放手,这种诱惑力多有悲剧色彩!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2: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伊制伊
  美军职能转向   奥巴马政府去年就低调地开始了撤军工作。2009年1月驻伊美军有11万人,到2010年7月底,这个数字下降到5万人。   8月2日,白宫表示,终止作战任务并不意味着美军在伊任务全面终结。8月31日后,驻伊美军将进入为期一年多的过渡期,直至2011年12月,过渡期内部分军力仍将保留。奥巴马此前曾表示,保留军力可能在3.5万到5万名之间。   白宫8月2日还向媒体分发了一张2010年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军数量变化表,但并没有公布其中有多少承担“作战任务”的部队。   伍德告诉记者,美军中“作战部队”是个含糊的概念,通常指亲身参与武装进攻的人员,除此之外的所有人员均为支持部队。在伊拉克,后者通常承担培训当地武装力量等任务,以维护治安、打击恐怖分子。   伍德认为,奥巴马2日表态的实质含义是,美军在伊拉克的职能将逐步从直接打击反美武装分子,转向培训当地军事和警察力量。“8月31日以后,你将看不到美国兵在伊拉克大街上维护秩序,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2: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经济
  伊拉克维稳关键   “这场战争至今没有赢家,以后也不会有。”   8月2日,美国《时代》周刊的资深记者Joe Klein在奥巴马宣布终战行动后,这样评价说。   但伊拉克却是战争不折不扣的输家。   常年战乱、国际经济制裁使得盛产石油的伊拉克民不聊生。战争爆发以来,该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目前伊拉克总体失业率为15%,青年人失业率甚至高达24%。大量无业青年为恐怖分子渗透提供了机会。   发展经济成了当下伊拉克政府维护安全局势的关键。   伊拉克政府今年7月高调发布了“五年发展计划”(2010-2014年),致力于实现经济多元化,改变单纯依赖石油出口的局面。计划设计资金1860亿美元,涵盖2700多个项目。   然而,伊拉克政府事实上无力支持这一计划。IMF报告显示,伊拉克财政情况严重恶化,政府在2011年前很难消除财政赤字。   为了稳定国内经济,伊拉克于2010年2月与IMF达成备用借款安排,总计36亿美元,为期24个月。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2: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场战争
  在今年2月美国国防部公布《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前,“具备在不同地点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是美军遵循了25年的传统军事战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现状,让美军不得不面对现实:胜利如此遥远,从泥潭中抽身而出才是正道。 如今,一场战争即将在“无法取胜”的阴霾中结束,另一场战争仍在继续。和伊拉克战争一样,奥巴马也曾承诺尽快结束在阿富汗的这场于2001年开始的战争。不过,和伊战不一样的是,奥巴马在阿富汗采用的是“以进谋退”的策略。2009年12月1日,奥巴马在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人,阿富汗战场升级。奥巴马的设想是,在经历18个月“短暂密集”的军事行动之后,美军能够在2011年7月开始从阿富汗撤出。 相比于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对美国的意义更为重要:不仅折射着美国反恐战争的成败,更意味着以阿富汗为基地、辐射亚欧的美国中亚地缘战略目标的成败。 无论奥巴马如何结束由布什开启的战争大门,有一点可以肯定:继续战争是美国无法承受之重。如果完全按照奥巴马的撤军日程,美国将在这两场战争中面临失败的风险。失败的罪责必须有人来承担,不是民主党就是共和党。民意的天平偏向哪方,11月美国中期选举将是最好的观测时机。   就在美国人日益关注陷入困境的阿富汗战争、一蹶不振的国内经济、共和党决心在国会中期选举东山再起的时候,奥巴马总统日前高调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军队将按计划、分阶段地撤出,余下作为“过渡力量”的5万驻伊美军将从肩负“战斗使命”转为“外交使命”,包括“指导和帮助”建立一个民主的伊拉克政权。   从目前来看,美国政府的伊拉克政策,至少受制于复杂的中东地缘{已过滤}和美国国内{已过滤}因素。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战略及经济核心利益,显然是要确保该地区的{已过滤}稳定和能源安全。然而,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使得它在中东并不受欢迎。撤离驻伊美军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已过滤}形象。不过,该地区的核问题、美国和伊朗关系、伊朗和以色列关系、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等,这些复杂的地区性{已过滤}敌意及{已过滤}发展,限制了美国和它的盟友在该地区有效应对地区安全威胁和{已过滤}不稳定的能力。因此,在美国政府看来,扶植一个新型的伊拉克政权和它的安全力量,不仅会遏制猖獗的地区恐怖主义活动,而且会对美国的心腹大患伊朗构成地区性战略平衡。因此,在当下的伊拉克政策中,奥巴马政府选择了一种具有外交接触和潜在遏制性质的双轨战略。   在美国国内,尽管奥巴马总统对目前的伊拉克局势抱“乐观态度”,坚持要兑现他竞选期间对选民许下的分阶段从伊撤军的承诺,但是,美国国内舆论对当下伊拉克国内复杂局势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共和党人和新保守主义者们认为,奥巴马政府把伊拉克战争说成取得军事成功是“眼光短浅”,是以牺牲美国人的安全换取国内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在他们看来,奥巴马政府实施美军撤离计划,与其说是出于军事战争的考虑,还不如说是国内{已过滤}压力的选择。也有人担心,美国军队结束在伊“战斗使命”,不排除在可预见的未来,因美军撤离造成“{已过滤}真空”而使伊拉克局势重新出现恶化。那时,它将成为共和党人和新保守主义者向奥巴马政府重新发难的新理由,自然也会使民主党人在{已过滤}和对外政策上失分。   实施驻伊美军的撤离计划,将有助于奥巴马把更多精力放在应付另一场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上,以寻求兑现他任期内实现美国对阿富汗“战略目标”的许诺。阿富汗战争已经变成一场 “奥巴马的战争”。最近公开的“维基泄密文件”表明,白宫和五角大楼清楚知道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是一场灾难,这场战争正在削弱而不是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尽管奥巴马政府竭力淡化“维基泄密文件”所具有的严重性质,但是,它还是告诉人们,塔利班势力正在卷土重来,并在阿富汗战争问题上成功地使美国和它的传统盟国巴基斯坦之间产生“矛盾”与“不和”。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2: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驻伊美军今日结束作战任务
今日正式结束作战任务
  8月31日,对于美国人和伊拉克人而言,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按照奥巴马去年制定的时间表,从这一天起,驻伊美军正式宣布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并将安保任务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驻伊美军人数降至5万以下,并于明年底前全部完成撤军。奥巴马说,作战部队的离开意味着这场战争“结束”,伊拉克将自己“做主”。这场由美国前总统小布什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自由行动”将“寿终正寝”,但伊拉克会迎来新曙光吗?
痛快“获胜”
  不过,未能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没有让布什政府感到羞愧,因为这时候,美国人已经找到了第二块遮羞布———将伊拉克建成中东民主的典范。布什承诺要给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带来自由和安全。   然而,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拉克国内不断爆发的反美武装袭击、教派冲突,让伊拉克的政局极为动荡,“安全”成为奢侈,虐囚丑闻的连续曝光也让“自由”成为谎言。
胜利“逃亡”
  面对混乱,美国人也开始显得有心无力了。2009年2月27日,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将从伊拉克撤军的计划。这位打着“反战”旗号的美国非洲裔总统的撤军计划包括:在2010年8月31日前,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军队,结束作战任务,只留下3.5万至5万兵力负责支持伊拉克政府及其安全部队的军事行动。然后,在2011年底前撤回全部剩余部队。   拖着疲惫身躯回家的美国人留给伊拉克人的是一个烂摊子。而对这群大兵们来说,活着回去,就是胜利。
5大国际风云人物与伊战
  布什: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2003年3月20日,布什以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宣布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但美国政府一直未能出示萨达姆政权支持恐怖主义证据。尽管布什曾承认他的对伊政策存在“一系列问题”,但他对伊战的坚持却从未松动过。   奥巴马:布什“栽树”,我来“乘凉”   驻伊美军作战部队完成撤离并非意味着伊拉克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奥巴马却把这个事件视作兑现竞选承诺的机遇,同时也借此向全世界宣布,他为国际和平做出巨大贡献。   拉姆斯菲尔德:成也伊战,败也伊战   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将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声望推向了巅峰,但是美军随后在伊拉克陷入泥潭,使得他的声望从云端开始坠落。   布莱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是首位以工党党魁的身份连任3届的首相。他在内政上颇有建树,创造了英国二战后最长经济繁荣期的傲人佳绩。由于他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一错再错,最终不得不以辞职的形式提前2年卸任,从而也终结了他一手创造的“不败传奇”。   萨达姆:棺已盖,论难定   2003年12月13日,萨达姆被美军抓获。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执行绞刑。   无论是在伊拉克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一代枭雄”萨达姆的评价似乎永无定论。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2: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伊拉克战争的诗歌
  黎明就要来了   岸边的海风吹打着我   这潮湿而充满暗示的抚摩   慢慢让一部分人绝望地守候天明   某种东西正开始变化   生命已变得驻足不前   当海朝后慢慢退去   伊拉克的土地正向我们靠近   可暮色却如是生命中的一种威胁   中间的一部分人正开始倒下   当一行海鸥掠过   他们化作了泥沼   我说——这是墓地   我要回家!   愚人节的晚上   ——由国荣的死想开去   (4.3美军离巴格达15公里)   年轻的生命从楼上飘下   重重地落在地上   伴随一阵触地的震动   已将身体摔得粉碎   却只留下清秀的面容   混蛋的愚人节   可悲的艺术天才   那优美音乐与舞姿   出神入化的演技   就如此慢慢消逝   远处正传来一阵哭泣   仿佛是   女人正在缅怀她的初次分娩   男人正在搜寻他的私生弃儿   为何他会死去   就忘记他吧   地球的那一头   死亡还刚刚开始   那一头   (4.4美军占领伊国际机场)   地球的那一头   平原已褪去干草   白砾与沙子遮掩大地   硝烟滚滚   死者的窗户亦已关闭   生者还在作“无谓”的努力   像一只手在我的眼帘下画下了另一只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GMT+8, 2025-8-6 18:44 , Processed in 0.05602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