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4 16: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 - z: Z* x H2 j( N
3 {* Q; P9 C6 Q9 ?注1:洪饴孙为清朝人,所撰《三国职官表》由历代史料辑成,“表合职官志与表为一,每官下列前后居此官者姓名,可以考见官职高下和迁转。”然则因是辑成,所据史料不超过前代,而“征西”、“车骑”两条后释义“鱼豢曰:魏世车骑将军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和“魏征西将军----武帝置,黄初中位次三公。领兵屯长安,统雍、凉二州刺史,资深者为大将军”明显是引自《宋书.百官志》的原文,其下所叙官职迁转也应是由各家书辑成,一书误则一条误,故俺不否定此书,但尽量以详尽史料来论述迁转过程以保证可信度。 7 j) T& X3 F8 e& g& i
: w# w0 D B v& g注2:《三国志.夏侯渊传》:“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合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合战,合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合,为备所袭,渊遂战死。”由此定论,似乎夏侯渊之死张合亦应有责,而曹操《军策令》有论:“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补之。贼山上望见,从谷中卒出,渊使兵与斗,贼遂绕出其后,兵退而渊未至,甚可伤。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可见始自夏侯之不识机变,故得为刘备所袭,受夏侯渊之命的张合,在此事上并无责任。 0 e" w5 M, i2 I7 C; I y
4 o5 @# P, G# a% J" Z4 j3 ^注3:夏侯尚自少为魏文帝侍从,相伴左右,向未有大功,曹‮死操‬前只为黄门侍郎,《尚传》“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并录前功,封平陵亭侯,拜散骑常侍,迁中领军。文帝践阼,更封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只是在曹‮死操‬后、曹丕称帝这样短时间内便连续剧升两次,以这样的资历而后又统率诸军与百战老将,主持江陵之战,可见曹丕对他的过分偏重,而〈尚传〉中江陵之战功劳的人为化痕迹也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 j; Z0 N' e. |# J5 h" O! `5 Z. t! w
# w& B1 l* F+ W注4:《晋书.帝纪第一》:“天子(曹丕)自广陵还洛阳,诏帝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曹丕死前顾命三人,懿便列其中,其余二人为曹真、陈群,魏武时的元勋功臣散尽,司马懿于曹操末年入仕,至此亦可称是暴起了。
3 W) ~8 R( {' R3 u7 L( z) ]3 m+ u# d5 m
注5:《宋书.百官志》:“魏文帝黄初二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三年,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外内诸军矣。”然而就祁山之战来看是“真督诸军军郿”、“加合位特进,遣督诸军”二人当时所督的都是特指的军队。“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与魏明以后制度所差应不远,由此说曹真、张合于首出祁山之战时分别“督诸军”而不上下管辖也是能成立的。
) K2 C/ T' W9 q) t+ t* V7 y, D4 V! R' c3 T, Y' @1 a/ n
注6:《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以此为三郡叛魏的原因,恐太片面,而如文中所析曹真军首尾难顾所造成的军事上劣势,也应是三郡恐慌的原因之一,这两个原因并不相悖,二者同时考虑,才能让人进一步看清当时形势的真相。 / C2 M L# [% z
" c/ h- x3 }' [+ w& d) g
注7:《三国志.张合传》:“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合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诸葛亮传》:“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曹真传〉陈仓之役后曹真:“朝洛阳、迁大司马”。由以上所引可见,街亭之后张合、曹真皆有督令关中诸军。
! x, [: b6 F L! V' B) s8 N( m. Q3 F! `: B
注8:此皆为黄初五年三月事,《三国志.明帝纪》:“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而《汉晋春秋》有:于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晋书.帝纪第一》则直接为:“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完全略去曹真之死。由《汉晋春秋》所言则司马乘曹真病重入朝夺关中兵权之迹很是明显,但缺实据和其它记载以证,《三国志》为尊者讳,将前后顺序有所颠倒也是可能,此事因果最终不得而知。 9 S- Y3 u: |$ _! x* P( x B* U
! l0 ?( q2 f) U, P5 s; @! l
注9:此段在《汉晋春秋》中也有类似文字,然不及其详,故权引《晋书》。 ( ^$ \1 [% j# u
* U% d2 ~) A2 O4 t3 P$ V注10:《汉晋春秋》引诸葛亮言有:“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等及曲长七十余人,突将、无前、---、散骑、武骑一千余人。”以此观之,“无当”当作“无前”解,为蜀军突骑里的一种。
( W5 j2 L' ?: D7 x: i4 S$ L% M+ B g8 [: |; V7 U& h6 T
注11:《三国志.王平传》:“王平字子均,巴西渠人。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由此可见习凿齿《汉晋春秋》中的无当监何平便是王平本人。很有可能《汉晋春秋》参照的是较早的官方记载,与此原始记载同一时期的王平尚未改名。 , c) |# J' L/ q- i+ `4 r
2 n7 M2 x" J1 Y. y. {
注12:《三国志.武帝纪》:“公乃解绣围。公将引还,绣兵来,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公与荀彧书曰:‘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秋七月,公还许。荀彧问公:‘前以策贼必破,何也?”公曰:“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
1 G. t R1 X; i& i$ N' n0 n" L% O3 B
- A/ l0 ?4 F/ L G$ N/ W- t. R/ D注13:在场的辛毗心以为张合之死虽可惜,但不能因此使君臣们沮丧,随后拉着陈群说道:“陈公,是何言欤!当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无武皇帝也,及委国祚,而文皇帝受命,黄初之世,亦谓不可无文皇帝也,及委弃天下,而陛下龙兴。今国内所少,岂张合乎?”陈群曰:“亦诚如辛毗言。”帝笑曰:“陈公可谓善变矣。”裴松之注三国志时以此对话为诬,认为辛毗不该以一将之死而拿祖宗作比,若要比较也应拿张辽等人来比,这并不是辛毗的刚正风格。然则我觉得辛毗所言与理不合,但于情有道,毕竟张合虽比之曹操、曹丕父子为小,但以合一生之功绩,曹魏所逝诸人中却真的再无其它人可比,而自街亭以来,张合在魏明帝心中的地位,也是仅有的。
* j; v+ U; |- E j" q/ B5 ]. ]5 F$ i
————
: I4 _9 V. o4 v V" C' |, y6 \# a/ d1 S+ V; m* v/ p; O. R" e, G
参考资料:
: b& @' \0 `% v1 P V& ], z《裴注三国志》
6 q$ b* i. W, p" J" m6 D, s9 W! E《华阳国志》
* G* `! j5 _1 `: b《三国职官表》! m9 t$ d8 L7 X& D" p4 \; J- K
《曹操集》 I( v5 T2 X" N+ n5 R2 I
《诸葛亮集》
) r% C: [+ d* n {) e《晋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