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8-21 02: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轉的
【择主上的异同】 9 N3 b+ I8 R- l0 h) c+ H. V
$ D5 S/ G/ H% [5 ?! h
张辽和关羽选择主人的方式是不同的。关羽从头到尾只忠于刘备,虽然他曾有一段时间为曹操服务,但总体上还是一心系着刘备一人。而张辽则是几番易主,当然,导致这样也由不得他,因为他跟了哪个主人,那个主人在不久后就倒霉了。最后来到曹操身边才稳定了下来,直到曹丕时代轮到他自己倒霉为止。对于一个将领而言,屡次看着自己的上司完蛋也不是一件爽快的事儿,好在后来遇到了待他不错的曹操,所以张辽也是满幸运的。
. n4 R4 b* N2 w" h; }9 i* n5 _张辽也忠于自己的主子,这点和关羽一样,但他们忠心的方式却不太一样,有关这点,留待下边说到。 ( j. H4 e& I$ T
7 B* x3 n) D$ l [【交际上的异同】 : Y+ R; n: `* I P" K
# ]' J# s, I/ l& J5 c, }2 s
大战之际,张辽和关羽所表现出来的风范是不一样的。孙权北击合肥城之前,张辽与李典、乐进不合,可是一旦有敌军来临,张李乐三人却能够放下私人恩怨,团结一致对外,最终成功地守住了合肥。另一方面,关羽北伐襄城之际,却是和糜芳、士仁闹矛盾。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当年刘备到处流浪,几番易主的时候,他也像关羽一样,一直跟随着刘备忠贞不二。但现在他却是跑到东吴去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是关羽的错,还是刘备的错,亦或根本就是他自己的事儿,这个问题一直是我在思考的。但不管如何,糜芳会选择背叛,关羽恐怕也难逃责任,如果糜芳在蜀汉政权内一直过得安安稳稳,没有什么担忧的日子的话,他没必要逃跑,而且他的兄弟又在刘备身边,他更没理由逃跑。所以我认为,关羽恐怕是有责任的。当然,关糜双方的矛盾,我认为主要是糜芳错得更多。而即使说完全是糜的错,关羽缺乏知人之明,任用这么一个不可靠的对象来看守大门,还对其称“还当治之”,似乎也有用人失误的嫌疑。所以张辽比关羽更能团结内部关系。
1 @" q: k7 k# J/ L% }& C. s3 j+ J
# U. g' q2 l( E' [! Q【忠义上的异同】
, X% w$ N3 O" j: H+ D
- [, O, K: ~2 s% u人皆称关羽忠义,并拿他来作为衡量一个将士是否忠义的标准。对此我一向是很不以为然的,首先,我认为三国时代,忠义之士多的是,像宁死不屈的张任、“与苏武无异”的冯熙等等。抛开这些人,就拿张辽和关羽相比,张辽也显然比关羽更具有忠义的气质。关羽的“义”,是私人情感上的义,是哥们儿义气,在对待黄忠、马超等同样是蜀国将领的人上,他就未必是这样了,他的义仅限于对刘备一个人而已;而张辽的“义”,则是国之大义,是包容了整个国家利益的义。 " X+ N6 A9 Z; n! W" Q. ~) l6 u
关羽有件事是让我很有好感的,就是他被曹操俘虏后,斩将报恩,最后回到了刘备身边。不管世人怎么评价这件事,诸如认为关羽根本不应该投降曹操此类等等。我个人依然是很赞同关羽应该这么做。关羽和张辽关系不错,在他离开曹操之前,曾和张辽有过一番谈话,意示自己想要离开曹操,关羽敢把这个心思讲给张辽,也说明了他有把张辽当朋友,但这其实不是一个政客应有的行为,因为曹操要是个昏君的话,关羽这无疑在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张辽听了关羽的话后,不敢告诉曹操,因为他担心曹操会杀了关羽,可是不说的话,却又有违“君臣之道”,经过一番犹豫后,他才下定了决心:“曹公是我的君主,相当于父亲;关羽是我的朋友,相当于兄弟而已”因此他将友情放在了一旁,把关羽的话报告给曹操,曹操听后十分佩服关羽的义气,于是答应把关羽放了。张辽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情感,这才是大义,才是忠义。他不重视关羽这个朋友吗?不,他很重视,所以他才会犹豫,才会感叹。可从一旦从政了,就得为国家利益服务,所以他将事业放在了最前头。如果曹操最后杀了关羽的话,我想张辽肯定会很难过。这些张辽不会没有想到,但他依然把话告诉了曹操,这是一种大气迫。
3 Q! L" V' n" H: \2 Q8 N8 C+ M相比之下,敌我两军正面交战,关羽却不忘了和他的另一个魏国朋友徐晃叙旧,而听到徐晃说“得关羽人头有重赏”时他居然还大吃一惊,忙呼:“徐兄,你这是什么意思?”还是徐晃有大度,他平静地向关羽解释:“这是国事,不是你我兄弟之情所能代替的。”关羽似乎忘了自己的身份,是的,他重义,从他对徐晃的态度来看,他是个重视朋友的人,他不轻易背叛朋友,所以他听到徐晃的话后才会吃惊。从这点来看,关羽是很可爱的,如果关羽不是从政了的话,我也许会喜欢他也说不定。但这是一场战争,关羽怎能当儿戏呢?而且和敌方将领谈天说地,换成一个疑心病比较重的君主,关羽恐怕会被打上“逆贼”的罪名了。可悲的是,关羽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些。他尽把“义”花在这些儿女情长的地方。他应该把“义”用在对自己人黄忠、马超这些人上,而不是敌方将领。
5 B% P+ \9 J. p! U8 o$ _; Y+ _3 k9 b+ i& j, U
关羽和张辽表现的义是不同的,不是同一个范畴,关羽的义大有感情用事,张辽的义则以国事为重,所以这两人,我觉得张辽更符合“忠义”的标准,关羽最多只有哥们义气。 : T% Q c3 a4 s1 K' l! s9 X1 E+ f, z
v" d4 o' I* {9 `& v
【结局上的异同】 7 h( w( ?# H! O( g- b
# i0 k) T' g: O6 b8 z6 t2 V张辽和关羽都是战死的,这一点是他们的共同之处。而他们的死,都是有机会避免的,关羽的死,主要是因为自己,虽然刘备也难逃责任,正如我在《我看关羽》中所说的,在蜀国这一方面,关羽荆州落败是他的直接责任,是他把自己逼到了绝境,让自己走向了英雄末路;而张辽却是可以说是被曹丕害死的,如果没有曹丕的草率南征,张辽就不会战死,所以曹丕要对张辽的败北负责。
; O& L% u. L: Y( F3 s. G; X! E) ^凭心而论,曹丕其实也不是个庸才。他有文采,善作文,在政治上有心机,懂权谋,有时候还能够听进一些建议,如有一次打猎时他无故发了火,结果在苏则的劝阻下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及时改正。所以曹丕也是有优点的。但他在外交上的成就却让我不敢恭维,且不说三番五次被东吴的外交官戏耍,就是在对待什么时候进军江东、以及应攻吴还是攻蜀的问题上他也是一错再错。最后因为被孙权惹得恼羞成怒,一气之下于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张辽带病出征,经过这场没有胜算的战役后,最终病死在军营里。曹丕曾感叹道:“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这到底是在说明东吴将领的善战,还是他的失败呢? " C1 X6 a- f6 |8 `" ^! B/ t
张辽和关羽的死,可以说都是为了自己的主子而战死的。然而,我个人认为,张辽死得比关羽更没有价值。 9 G+ G) r }) ^* g
$ P! W* l L8 H3 K- a; J/ h: X; d
【谁是第一将才】 ) a P. a2 |3 }* o8 T. u2 O
" Q' `# V* E& ~; m: f
在我个人看来,张辽应该要比关羽更善战。我这样说并非在贬低关羽,要不然,我也不必用上“更”字。关羽确实也是个勇将,正所谓“万人之敌”。但张辽和关羽表现出来大将风度却是不一样的。张辽在合肥之战中击退了吴军,但他没有因此而骄傲,甚至还赞叹敌方将领(实际上就是孙权)“便马善射”,即使在战斗中,他也没有忘记了解敌情,分析敌方的优点和缺点,以求知己知彼。相反,关羽还没交战,就先瞧不起敌人,盲目自信,而且没处理好内部矛盾,使得自己的部队变得外强中干,貌似强大的水军最后竟是不堪一击,在吕蒙的袭击下排山倒海地垮散,彻底地宣告败北;与关羽不同,张辽能够在战争前稳住军心,而且利用合肥城的有利地形,沉着应战,大胆出奇招,以一城之众挡住了吴军的进攻,最终使吴军无功而返。这两者之间,难道不是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吗?
7 d. u$ m% X' k9 r诸如像曹操、周瑜、吕蒙、陆逊、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人,是属于“帅才”,而张辽、关羽、张飞、甘宁、徐晃这些人,则属于“将才”。在所有将才中,我认为,应该以张辽最具有代表性,而并非关羽,甘宁、徐晃等人也不在关羽之下;所有的帅才中,以曹操最具有代表性,而不是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一点也不比诸葛亮差。可是历来人们只歌颂“千古武圣”关羽和“千古智圣”诸葛亮,从而把那些能力根本不在他们之下的军事将才冷落一旁,对此我是甚感不平的。 ) c# X: {% t! Y' Q! b
是的,关羽和诸葛亮都是人才,我也写过文章赞美过他们,但我要声明,这不代表我的视线范围就只能容下这哥俩。同样是名将,却没有得到同等的待遇,江东人名将更是长期被忽略,几乎没有提及!我为张辽鸣不平,也为甘宁、于禁、徐晃、李典、夏侯敦……这些人鸣不平。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而关羽和诸葛亮却被过分的神化。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这是多么的目光短浅,多么狭窄的学术讨论。 9 c7 L- y; `+ ^; X- ~4 U1 s
. f( G6 V6 O/ F2 ^4 C
【余论】
' X! s7 d X! U2 |9 |7 e# o4 }: }* Y/ G: M& ~5 F; X$ v
这篇文章大多在批关扬张,但这并不是我想跟关羽过不去,因为我在这里想表达的,更多的是称赞张辽,而非贬低关羽。关羽的优点,我在一些自己的文章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关羽也是有不少值得人们尊重的地方的。张辽只是我想说的一个代表人物,如同我上边说的,三国中还有许多人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关注,有关这些人的优点,就只等你的慧眼去挖掘了。
& I& L% _- K9 b
, {7 m4 f' C* G
3 O3 Z( o9 y4 _* f( q另: $ A, Y1 L7 g, K) L4 Z J) s
. M3 E4 |& E8 W" e; q一、籍贯
- z! G4 U1 l' N( y$ J关羽是解良人,张辽是雁门人,现在看都是山西人,旗鼓相当, 1 :1打平。
* `3 N3 e1 A% I
# U: F. ]3 g0 x8 z二、姓字
9 F7 s4 Y5 f3 _# j: {
d5 r" Z; n% z+ S9 G一个姓“关”,一个姓“张”,意思相类而相反,平手。一个字“云长”,翻译成现代汉语为“说得时间长”,一个叫“文远”,翻译为“写得文字多”,再成平手,共2:2战平。
1 c* }; _& q7 Y
3 ~: r' u4 e' R$ v/ F) A0 v三、武力 $ F8 l) f# z- Y* ^: h
U1 t: o2 p! f) D# D6 l8 L" \
关羽曾对张飞说:“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从逻辑角度理解,张辽应与关羽武力相当,也存在部分在关羽之上的概率。1:0,张辽胜出。 ) L3 G6 ]7 j) ^* n7 o
2 m( h: h: }; H9 Q1 c4 r四、战绩 ( b" F0 Y$ z& W8 X. q- a" E ?) D
0 ]6 s' n/ y. @" |! Q. I/ M/ t关羽擅水攻,曾水淹七军;张辽擅火攻,曾制造“濮阳纵火案”,两人相类相反,1:1。 : n5 i4 P- F- [. g, z% e3 B
1 H' ~- ~$ S3 c8 W% r
五、防御
# }: G' S! l2 @2 N g
" q, ~# o, X- Y, Q' T2 ]2 J关羽4次中箭,皆为受伤;张辽1次中箭,致死。数量羽胜,质量辽胜,1:1。 6 ]% |/ l# h2 R
; i" q* n4 q- o4 o+ T
六、地位 % T1 } V! x- t/ O2 c" l! S5 ]+ L
' c& c2 {8 F! R关羽是蜀五虎知首,张辽是魏五虎之首。门当户对,1:1平手。
6 _$ L" Q! j) ?# q3 Y
8 m! |. g% Z' L! X9 c& L! B4 @" v# w七、文化 # t7 A5 _/ n. c c3 T5 D3 X
" V7 I7 M4 g6 k' [8 E( y. y1 O* W
张辽在关羽归曹事件中曾引用过“豫让众人国士论”的典故,关羽在曹营给刘备写信时提起“左伯桃与羊角哀”的故事。鉴于两个故事的社会影响力相当,姑且判定两人文化底子差不多。但关羽一有时间就研读《春秋》,而张辽没有明显显示出这方面爱好,可见张辽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但二人知识层次相同,应判张辽略胜,此局比分为2:1,张辽胜。 9 `& p( a7 y( W/ D5 b0 ^
: b9 b3 E. G' @; _( [0 a; P# _八、履历 - n4 @/ U5 F' K+ j& n
7 W: X. A5 J1 o4 `2 E
关羽被擒2次,降1次;张辽被擒1次,降1次。张辽1:0胜。 ( g' F( @0 F5 ^* v$ m+ z
2 l) k# ~) H9 l) r九、忠诚
1 _; D9 N3 U, r1 V+ O
6 B% R1 N$ G Q/ {, |以上面的档案,关羽忠诚度50%,张辽0%。关羽1:0胜。 ; A) c3 g5 p" L$ {( F( q
, R, M: Q0 C5 d% n) s; i十、政治
/ T# o* M2 z9 t3 B8 s# D1 f% ~& [0 E+ E6 [ F1 W) O. G
关羽归曹是在政治框架内和平解决,张辽归曹时曾骂人,有不文明表现。关羽胜出,1:0。
; n. X9 A3 v& S: C
" R" T9 R, m7 @, c# w7 L十一、影响 ' j/ e0 E1 J6 _& o7 j9 h
0 f. g' J3 \. k2 E
张辽令江南小儿不敢夜啼,关羽威震华夏(中原),一个影响长江以南,一个影响长江以北,得分1:1。
/ G; Q. {- S8 q9 k# W! z+ r& y- G' i
5 x0 _: H% k& T4 Z N总计
# }. ]$ A3 W5 m# K* m4 w4 K. O4 D, w7 P" E+ @
关羽积10分,张辽积11分,张辽以微弱优势胜出。 5 j+ c$ k0 t- H2 O4 l' z2 _
. D# O( D' M& b- l5 E& E, _
张辽和关羽全方位大比拼(继续)
4 k4 R8 h1 k) i+ ?) R! R4 D. `
: D6 g S) V; R6 _& p: Q" o相貌 : k6 t: K0 w0 \3 A0 F4 r4 s/ o
6 E2 P) ?( f, d7 D$ P" |
变巨说关羽相貌不俗安知他是弓手,关羽也说张辽相貌不俗奈何从贼,说明二人相貌都能起到决定自己未来的作用,此项二人平分秋色,1:1。具体落实到脸的中下部,张辽三绺胡须,关羽五绺长髯,关羽小分胜出,此局比分关羽2:1胜。
3 |: J# A4 Q3 W8 T) I9 t, e5 Y; x. ~6 U' ^
同事关系
$ z/ o% {8 ^4 ]8 b
2 {2 B1 K4 P; p: [张辽与李典有私怨,后来和解。关羽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全面一些,丢徐州失二嫂埋怨张飞,为纳刘封的事埋怨刘大锅,质疑猪哥哥有管乐之才,要跟马超比武,骂黄忠是烙饼,以上几条多数问题不大,只是刘封事件给自己酿了苦果。张辽1:0。
( F3 w0 @( v' k& s* Q
% }. f% v& F4 u5 N0 a1 S* }$ R爱心
8 X' }" \1 m# y- K
" h4 z6 Z( W9 {张辽在白门楼被抓,还骂人,关羽救了他一次。作为回报,张辽土山当通讯员一次,白马坡友情温馨提示一次,过五关时当和事佬一次,举一反三,张辽胜。华容道关羽放变巨一次,而张辽无优待大耳记录,关羽胜。比分1:1。 " m8 O) W5 M+ A4 G3 i5 a2 q
: i0 F/ }( ^: H6 H4 x( |# k9 Q
冷静 9 J2 \6 M. O. |0 L7 }
8 p/ f2 V/ _9 f. b& X太史慈唆使马夫在合肥放火,张辽说不会一城皆反,不为所动。有人报告吕蒙袭了荆州,关羽说陆逊小儿不足为虑,不为所动。平手,1:1。
* u% \# k# J7 Y* t o$ O9 W6 `* I6 B2 M
执行领导意图
7 j$ S' P7 w: L0 b1 A- e. x+ |4 V/ m; v! X, W. Z# J
老猪希望关羽拒曹操联孙权,关羽两头都拒,都不耽误。曹操写信让乐进守城,张辽李典出战,张辽却擅自改变方针,让乐进诱敌,自己和李典去打埋伏。两人执行领导意图都不约而同走板,虽然一个大败,一个大胜,结果有所不同,但考虑到二人都算是因时制宜,仍判他们1:1战平。 ! U+ }3 {; I% E) w/ Q
1 u$ ~! y H/ @% }: i$ v5 p
总计 c/ o6 R, H4 [" U8 F- @* D
: L5 T# C- V A( Z/ C( f2 J$ y关羽和张辽5:5,战成平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