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1 12: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收尾
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 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已过滤}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在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之后,入驻科索沃的国际维和部队该由哪些国家组成?俄罗斯同北约一直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俄方最终选择先下手为强,拿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斯利季奇机场。 1999年6月11日晚间,驻扎在波黑的俄罗斯维和部队突然接到高层命令:集合200名空降兵,向普里什蒂纳(当时南联盟的科索沃省首府)的斯利季奇机场急行军,抢在北约部队之前占领机场,并立即在那里布防。据说,当时担任俄安全会议秘书的普京,主导着这次“飞夺斯利季奇机场”行动,但这一说法尚未获证实。 接到命令后,俄军官阿列克谢立即点齐200名最为精干的空降兵,然后开始准备轻型吉普车、武器装备和必要设备与给养。很快,一切准备就绪,指挥俄军这次行动的扎瓦尔金将军一声令下,一众车辆带着精锐士兵朝普里什蒂纳奔驰而去。 俄军很快便来到了波黑边界。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守卫边界的美国士兵。但这支车队无视美国人的存在,闯过哨卡,继续朝普里什蒂纳狂奔。 俄军军官阿列克谢事后才得知,直到俄军这次闯关,北约方面才知道俄军已开始行动。尽管守卫边境的美国士兵只是向上面报告了俄军的人数、装备和前进方向,但高层立即就猜到俄军的剑锋所指。很快,一支英国部队也急忙从驻地集结出发,从另一个方向赶往普里什蒂纳。就这样,俄英两支部队展开了一场速度的较量。 几个小时后,俄军已抵达斯利季奇机场。此时,天还没亮。驻扎在机场的塞尔维亚士兵则热烈欢迎俄军的到来。阿列克谢回忆:“塞尔维亚士兵激动地同我们拥抱,并不断问,‘你们怎么才来,我们等你们好久了。’”当时,这些塞尔维亚士兵都身着平民服装,他们即将把机场移交给北约部队。俄军在行军途中还遇到很多南联盟居民。阿列克谢说:“当他们看出我们是俄罗斯士兵后,竟激动地朝我们欢呼,还向我们抛洒鲜花。” 在那些塞尔维亚士兵的帮助下,俄罗斯空降兵迅速部署在机场的各个角落,将整个地区封锁起来。因为他们十分清楚,北约部队马上就会到来。在没有接到新命令之前,他们决不能丢掉这块战略要地。 此时,英军第五空降旅仍在行军途中,他们接到的任务是赶在俄罗斯人之前占领机场。而且命令还称,如果机场已被俄罗斯人占领,就把他们赶走。但这一命令并未详细解释如何把俄军赶走。 在俄军占领机场后,英军的运输机终于将第五空降旅送到科索沃山地,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英国流行歌星的詹姆斯·布兰特。然后,这支部队开始了向斯利季奇机场的急行军。但是,英国人想快也快不起来,因为他们路上还探测到地雷,只能小心翼翼地前进。在一处隧道里,他们甚至发现未爆炸的炸弹。此外,一些塞尔维亚士兵不时出现在路两旁,但双方并未交火。 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英军终于赶到了斯利季奇机场,但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以逸待劳的俄罗斯士兵。他们已在原地休息了好几个小时,并拿着枪等着英军。 英国人毫不示弱,命令俄罗斯人马上离开,但俄罗斯士兵也毫不退缩,坚决拒绝了英国人的命令。詹姆斯·布兰特说,这支英军当时的指挥官弗里尔无奈之下只好向上级请示,上级的命令竟是立即向俄罗斯人展开进攻。 布兰特称,下达这一命令的是当时北约盟军最高司令、美国人韦斯利·克拉克。布兰特当时以上尉的身份率领一队士兵,接到这一命令后,他们已开始给枪上膛,冲突似乎一触即发。布兰特称,当我们听到克拉克的这一命令时都十分震惊,克拉克的原话是让我们消灭俄罗斯人。但我们作为军人,毕竟无法违抗命令,于是纷纷做好了战斗准备,当时气氛很紧张。布兰特说:“就在我们要展开行动时,我们又接到了另一个命令,它来自北约联军的英军指挥官麦克·杰克逊,他命令我们不要同俄罗斯人发生冲突,告诉我们不要去尝试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任。”结局就是,俄罗斯凭借这一让北约无奈的既成事实,成功地得到了自己所希望的国际维和计划。 科索沃于2008年2月17日正式宣布独立。 科索沃独立虽然在国际{已过滤}的预料之中,但依然让人惊爆眼球。因为科索沃的独立打破了1999年科索沃战争所形成的由联合国和北约联合托管(由联合国特派团管理,北约领导的维和部队提供安全保障)的脆弱平衡,使巴尔干地区再次成为欧、美、俄各方势力拉锯角力的热点,不啻于激活了这个休眠多年的欧洲火药桶。 科索沃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留下的{已过滤}畸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打着“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的旗号,以武装打击逼迫前南政府签订城下之盟的结果。科索沃战争也击碎了俄罗斯以拥抱资本主义回到欧洲大家庭的梦想。所以,科索沃战争表面看去是美欧为首的北约和塞尔维亚的直面交锋,实际上是北约对俄威慑性地杀鸡儆猴。科索沃战争之后,俄罗斯面 科索沃战争场面
临着北约东扩、欧洲TMD(战区导弹防御计划,Territorial Missile Defense)、颜色革命等连番挑战,逼迫普京总统直接同美欧摊牌。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造成了俄罗斯和美欧的尖锐对立,一个分裂的欧洲和危险的欧洲展现在国际{已过滤}面前。 一方面,美欧对决使欧洲内部的民族宗教矛盾明朗化。一般认为,白种人的欧洲同属于基督教文明。其实不然,俄罗斯之所以和塞尔维亚站在一起,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共属于斯拉夫民族,科索沃是斯拉夫民族的文化摇篮。因而两国同仇敌忾地坚守科索沃底线有文化和民族情感在内。另一方面,俄罗斯和塞尔维亚同属于东正教。前南分崩离析的过程中,属于天主教的克罗地亚就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而在科索沃独立的过程中,同属于东正教的塞浦路斯和希腊也表达反对之意。因此,科索沃独立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逐渐发酵,欧盟内部也出现了民族、宗教冲突的苗头。这给致力于欧盟全面整合的欧洲人敲响了警钟。更重要的是,由于普京总统调整了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和美欧展开了直面交接的政策,美俄开始惊呼“冷战”重来。由于俄罗斯能源对欧洲的战略制约作用,欧盟对俄罗斯处于又惊又怕的矛盾心态中。为了化解俄罗斯的忧虑,北约已经考虑让俄罗斯加入TMD的计划。总之,俄罗斯的国力和1999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此外,俄罗斯反对科索沃独立的现实因素还包括,眼下美国正酝酿同属斯拉夫民族的乌克兰加入欧盟,而乌克兰则是俄罗斯文化的发祥地。因此,俄罗斯支持塞尔维亚,其实也是对本国命运的惺惺相惜。 科索沃独立其实也激活了美欧之间的矛盾。虽然美欧都支持科索沃独立,但在独立进程和方式上却存在不同。美国主张急独,认为“关于时间问题,早解决比晚解决好”(布什总统语)。欧洲则希望同时吸收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加入欧盟的方式温和解决科索沃独立问题。这一矛盾其实在科索沃战争之后就有所体现。一方面惊惧于美国军事力量对北约的主导控制,欧洲开始警醒建立独立防卫力量的重要性。在科索沃战争的当年12月份,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就作出了推动欧洲独立防务建设决定。欧盟计划组建一支5万至6万人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以使欧盟有能力在北约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实施危机控制、维和以及救援行动。法国前国防部长就认为,科索沃战争是“欧洲觉醒的一个起点,它使欧洲意识到如果想要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自己所在的大陆上维护自己的{已过滤}存在的话,那它就必须拥有自己的防务。” 另一方面,厌倦战争的欧洲人不愿意在欧洲本土和俄罗斯发生直接对抗。尤其美国在欧洲做出部署导弹防御计划(TMD)的决定之后,欧洲各国尤其北欧国家对于深陷美欧冷战式对抗颇为不满。现在的问题是,欧盟的算盘落空,如亲西方的塔迪奇(Boris Tadic)当选塞尔维亚总统后,虽然对加入欧盟充满期待,但是对于科索沃独立却表达出不容置疑的坚定,不仅反对科索沃独立还将降低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的外交关系。联想到此前和俄罗斯签署的能源合作协议,以及俄罗斯警告乌克兰亲欧将其视作导弹打击目标的信息,俄罗斯不惜和欧盟死掐对决的态势已经形成。因此,科索沃独立,将会造成俄欧相争,美国得利的尴尬局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隐形的美欧矛盾可能就会大白于天下。 科索沃独立也并非美、欧、俄、塞、科的私事,对国际形势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首先,美欧等国以意识形态的偏见,先是绕过联合国通过武力侵凌一国主权,继而鼓励分离主义脱离母国的做法成为一种不可宽恕的违反国际法行为。这种由大国集团操纵所谓“民族自决”的做法,将会鼓励其他国家的分离主义效仿,导致全球性的动荡不安。 其次,美欧支持科索沃阿族民族自决,却又反对前南地区塞族的民族自觉,体现了美欧一贯的双重标准。这加剧了该地区擦枪走火的危险性。由于巴尔干地区激燃了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科索沃独立所引发的欧美俄多边矛盾和利益纠葛会不会引发新的冲突,让人忧虑。必须指出,科索沃独立和中国核心国益也有密切关系。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中国驻前南大使馆被“误炸”,引发中美间一场差点擦枪走火的大危机。现实是,由于中国存在着{已过滤}难题,加之也有外部势力介入,对西方主导的“民族自决”游戏应该有足够的警惕。更重要的是,由于科索沃独立没有经过联合国达成共识,属于自行宣布独立,从国际法的角度讲,也属于不妥行为。由于俄罗斯表达出在联合国内决议否决的立场,同属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当慎思以对,在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基础上争取最大利益。 科索沃总理塔奇表示,在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人民的意志”将得以实现。 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已出现了海报,海报呼吁人们在庆祝活动期间保持平静。一个用阿尔巴尼亚语写的海报称:“有尊严地进行庆祝,为了一个好的开始,为了科索沃。科索沃欢迎未来。” 与此同时,科索沃议会于2008年2月15日举行会议以通过一系列在独立后生效的法律,其中包括确保科索沃塞尔维亚少数民族人口安全的措施。普里什蒂纳的当地报纸称,议员们已奉命在17日呆在普里什蒂纳,以便在接到通知三小时后开会。除了在独立宣言上签名外,议员们还将批准官方印章和国旗。 目前,我国尚未承认科索沃独立,并未与其建交 表明世界多极化受阻 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曲折的过程 表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受挫 |
|